2007年7月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对恢复高考

2007年7月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对恢复高考已走过的30年历程进行了理性的回顾,同时不约而同地为高考改革开出了一张张药方。这反映了人们对高考改革寄予了更高期待,是一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我国也存在了1000多年,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据此回答: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唐朝前期几位封建君主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是怎样改革科举制度的?其产生了哪些影响?

(4)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

(1)主要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或答社会经济因素、阶级因素的变化,士族自身统治能力的丧失),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科举制为庶族地主加入中央政权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响应。

    (2)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影响:打击了士族门阀,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对中外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作用:使科举制度更加面向实际,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4)变化: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采用“八股文”。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该题以2007年高考恢复30周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史上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等。第(1)问中关于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联系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进行分析。此后第(2)(3)(4)问有关唐朝、宋朝和明清不同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措施只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简要的归纳即可。本题的难点在于从各种改革措施中要分别阐述不同的影响,这要结合当时的封建统治的政治特点加以分析。

相关题目

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反应时间/min01
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反应时间/min01020304050 c(N2O) (mol·L-1)0.1000.0900.0800.0700.0600.050 反应时间/min60708090100 c(N2O) (mol·L-1)0.0400.0300
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用          ,常用温度计
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用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制成的。
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a2=2,an+2-an=1+ (-1)n(n∈
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a2=2,an+2-an=1+ (-1)n(n∈N+),则S100= .
如图甲所示为某一测量电阻的电路,Rx为待测电阻,R为电阻
如图甲所示为某一测量电阻的电路,Rx为待测电阻,R为电阻可读可调的电阻箱,R′为适当的保护电阻,阻值未知,电源E的电动势未知,S为单刀双掷开
已知函数f(x)=sin2ωx+sin ωx·cos ωx,x∈R,f(α)=-,f(β)=
已知函数f(x)=sin2ωx+sin ωx·cos ωx,x∈R,f(α)=-,f(β)=,若|α-β|的最小值为,则正数ω的值为________.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乙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2)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米,甲地在村庄的________
科学家受到变色龙的启迪,设计了广泛应用于军事和野外活
科学家受到变色龙的启迪,设计了广泛应用于军事和野外活动的迷彩服,这一成果利用的是(  )        A.生物反应器     B.仿生学 C.生物与环境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