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厨师,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B.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自然环境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所以,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的形成也得益于中华饮食所独有的“和”的特性。

B.很多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地大物博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饮食也不例外。

D.可以预见,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得到世界各国认同。

答案

1A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关注对概念本质含义介绍的文字以及对概念阐释和解说的文字。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整合相关信息,抓住文章介绍的要点,将选项内容结合语境进行比对。A项中,“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故选A

2.C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C项错误,应是“胡床”“貊盘”南北朝时期向中原地区流传。故选C

3. C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A项错误,强加因果;B项错误,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D项错误,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故选C

相关题目

欧元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欧元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欧元的使用使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B.欧元的诞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
已知某条曲线的参数方程为(0≤t≤5),则该曲线是( )A.线段
已知某条曲线的参数方程为(0≤t≤5),则该曲线是( )A.线段B.圆弧C.双曲线的一支D.射线
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
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能引起有c向b的变化 B.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
如欲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可选用的材料是(    )。  
如欲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可选用的材料是(    )。     A.马蛔虫受精卵       B.成熟花粉粒       C.小鼠睾丸       D.叶芽
=(      )
=(      )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脉膊     度假     貌合神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脉膊     度假     貌合神离    坐收鱼利 B  凋敝     谍血     既往不咎    金碧辉煌  C  辖制     勘误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