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材料二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注:器重)之。
——以上材料均选自《汉书》
(1)在汉初统治者看来,“秦之敝”主要表现在哪里?
(2)汉兴之后,统治者是怎样反“秦之敝”的?效果如何?
(3)孝武是指谁?他是怎样“内改法度”的?
(4)概述董仲舒是怎样“以经术润饰吏事”而被统治者重用?
(1)重功利(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赋役沉重),恃酷法,急切苛刻,未推行分封制而孤立无援等
(2)汲取秦亡教训,推行黄老思想,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提倡节俭,废除严刑酷法,重视教化等。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3)汉武帝;即位后,加强皇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内外朝制度;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4)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儒学,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
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以及“大一统”的主张,以利于统治和社会安定,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