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今人也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一再加以肯定、推阐,“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主要特征,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

然而我对此一直持有不同看法,觉得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诗,值得推敲。就诗中有画的命题本身看,“画”应指画的意趣,或者说绘画性。尽管谈论诗中的画意不同于绘画本身,但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通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实际上是不能充任绘画的素材,而且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我们在杰出的诗人笔下都能看到成功的运用。

我们从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一些例子来看,它们能画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张岱已指出,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而这种印象又是听觉与触觉的表现,绘画无以措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典型的感觉印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说,“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如果我们承认此诗的魅力在于“欲上人衣来”,那恰恰是超越绘画性的表现,怎么又可以用诗中有画去范围它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别说画,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我在镇江焦山登塔眺望长江时有幸目睹这一景色:浩淼长江在黯淡的阳光下微微反光,视线的尽头天水相连,一片空濛;隔江的山峦似乎都笼罩着薄薄的雾霭,若隐若现。当时闪过我意识的就是王维这两句诗,这眼前顷刻的视觉形象犹是可画的,而王维的感觉印象,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怎么着笔呢?

看来,持“诗中有画”论者所举的例子,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这倒支持了张岱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其实,只要我们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不带任何成见去看王维诗,就不难发现他更多的诗是不可画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到的主观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听到的静谧的声响,以禅人的静观体悟到的宇宙的生命律动,都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把他的诗推向“诗不可画”的瓊绝境地。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

(摘编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诗中有画——一个被夸大的批评术语》)

4.下列关于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针对王维的诗发表的评论,后来又有许多人对这一说法进行陈述说明。

B.叶燮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大力支持者,他认定的“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这一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

C.作者认为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的诗值得推敲,因为就诗中有画本身看,“画”指画的意趣,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立的。

D.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同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不宜充任绘画的素材,这些最具有诗性的素材却不具有绘画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过苏东坡及以后的古人、今人的肯定、推阐,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但作者对这一说法一直持不同看法。

B.“清泉咽危石,日色冷轻松”两句诗,被认为是“诗中有画”的例子,但张岱认为,泉石、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诗句,突出主体的感觉印象,既富有画的意境,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印象,这些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更难以画出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诗中有画”论者之所以不能自圆其说,是因为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可画的只不过是些较一般的诗句,而他的更多的诗句是不能画的。

B.张岱“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的说法,是指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能诗画相通,所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说。这是对“诗中有画”的一种理解。

C.王维的诗能够达到“诗不可画”的境界,是他能够把诗人、画家观察到的,音乐家听到的和禅人体悟到的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创作出的诗句。

D.我们一想到王维的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是因为我们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

答案

4.C

5.C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而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的”,理解错误,从原文“历时性的、同感的、怡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毕竟不宜充任绘画素材”、“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来看,“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是“诗性的素材”,而不是“诗性”。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对应原文是“历时性的、同感的、怡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毕竟不宜充任绘画素材”、“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选项为“而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的”,选项曲解文意。

5.

试题分析: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理解错误。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的是“咽字、冷字”。要注意“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这句话,“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陈述的不是前一小句,而是“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对应原文是“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这句话,“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陈述的不是前一小句,而是“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选项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错误,选项偷换概念。

6.

试题分析:说“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分析错误。从原文中看,“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是“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之后的感受。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选项D对应的原文“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是“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之后的感受,选项“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曲解文意。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贾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a≠0),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a≠0),按此规律排列下去,这列数中的第n个数是    .(n为正整数)
                                        
                                                                                                     
如图,∠A是⊙O的圆周角,∠A=60°,则∠OBC的度数为 度. 
如图,∠A是⊙O的圆周角,∠A=60°,则∠OBC的度数为 度.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明同学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明同学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进行计算.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放入锥形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鉴别的是 A.乙烯、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鉴别的是 A.乙烯、乙炔      B.1-己烯、甲苯   C.苯、正己烷     D.丙烷 丙炔
上海世博会部分场馆及摆设物如下图。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
上海世博会部分场馆及摆设物如下图。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市场上出售的“金龙鱼”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
市场上出售的“金龙鱼”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       kg, 用掉半瓶后剩下的半瓶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