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4.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5.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答案

4.C

5.B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答非所问。本项表述的是汉学研究的作用;另外,“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表述有误,原文“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关于……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无中生有;而且,“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应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因果倒置。“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B.扩大范围,“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而且原文为假设关系,选项为条件关系。C.未然说成已然,“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不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相关题目

2009年10月,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应谨慎应对通胀预期,专家估
2009年10月,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应谨慎应对通胀预期,专家估计2010年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基准利率的上调,可以( )
下列句子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①飞沙像山一样
下列句子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①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在大戈壁里经常会看到这种怪怕人的情景。 ②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这种怪怕人的
中东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能源是(   )。A.石油B.水能C
中东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能源是(   )。A.石油B.水能C.煤炭D.风能
直线上的点到圆上的点的最近距离是   ▲    . 
直线上的点到圆上的点的最近距离是   ▲    . 
作为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纽带的是: A
作为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纽带的是: A.黄河沿岸地区    B.长江沿岸地区    C.珠江沿岸地区    D.京杭运河地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的寓意为A.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的寓意为A.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
– Where __________ my photos?A.isB.areC.beD.am
– Where __________ my photos?A.isB.areC.beD.am
How could he get the plan _____ without any one to support him?   A. to carry
How could he get the plan _____ without any one to support him?   A. to carry out              B. carry out   C. carrying out              D. carried out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