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青海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

阅读青海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意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1(8分)青海馆外墙的色调由明快的绿、白两种颜色构成,绿色代表着江河源头的生命气息和净土特色,白色象征着高耸的昆仑雪峰。“青海省地理简图”上甲、乙、 丙三条山脉中表示“昆仑山脉”的是         ;图中ABC三大江河分别是指                                 

2(8分)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 

  

3(8分)世博会青海馆以“源出青海”为核心概念,展现了三江源对三大流域的城市和文明的养育功能。分别写出A河流和B河流流经的两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6分)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青海省深感作为“中华水塔”所肩负的责任,确立了“环保立省”的发展之道。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问题:                                                                                                    

原因:                                                                       

举措:                                                                      

答案

(1)乙(2分);黄河(2分);长江(2分);澜沧江(2分) 

(2)地处我国第一阶梯地势高(3分);有冰川积雪融水(3分)、降水和地下水作为三大江河主要补给来源(2分,降水和地下水任写一点即可)。

(3)A河:兰州、银川、郑州、济南(4分,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4分) B河: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分,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4分) (

4)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变差(4分)。 

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需求量激增;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资源受污染等(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三个得6分) 

举措: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止污染,提高水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分,任答三点即可) 

相关题目

已知,直线l:,椭圆C:,,分别为椭圆C的左、右焦点. (1
已知,直线l:,椭圆C:,,分别为椭圆C的左、右焦点. (1)当直线l过右焦点时,求直线l的方程; (2)设直线l与椭圆C交于A,B两点. (ⅰ)求线段AB
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
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A.先给试管预热,再对着药品加热 B.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
下列表示的是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请根据题意回答问
下列表示的是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据图分析,在细胞器b中进行的生理活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A.会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B
Neither Steve nor his brothers ________ red shoes.        A.is   B.a
Neither Steve nor his brothers ________ red shoes.        A.is   B.are     C.have    D.has
下列地理事物,属于亚欧两洲分界线的是(    ) A.白令
下列地理事物,属于亚欧两洲分界线的是(    ) A.白令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巴拿马运河
Some students find it hard to        the new teacher’s dialect.   
Some students find it hard to        the new teacher’s dialect.     A.take in     B.take up           C.take over          D.take on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