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鼓 萧乾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萧乾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些。

倘若你闭上眼睛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是一只拨浪鼓,鼓面大约只有铜钱那么大,是杏黄色的,两边各拴着一根红丝绳,绳端是颗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还细的竹棍,攥在手心里只要轻轻那么一摇撼,那两颗珠子便甩动起来,拨浪拨浪地在鼓面上敲出细碎响声。拨浪鼓给我带来过无限快乐。它那清脆的声音曾冲破我儿时的孤寂。

四五岁上,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另一种鼓——“打鼓儿的”进入我的生活了。在我心坎上,“打鼓儿的”是一种文雅的强盗。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打鼓儿的”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打鼓儿的”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炕桌。“打鼓儿的”也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变味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

鼓声再度出现在生活中,是1949101日。那一天腰鼓队走过天安门时,我才体会到鼓声的雄壮,鼓声的优美。多少世纪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还有什么乐器比鼓更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更能表现出一个重生的民族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队员排列着,整齐得像棋盘,个个头上用毛巾扎着麻花,咚——咚——咚咚咚。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咚咚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然而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鼓声突然变了,变成对自己人的威胁。

1967年吧,我住在——更确切地说,是我被赶到一条小胡同里。隔壁住了一位老寡妇,她身边只有个独子。他们仿佛也是经抄家被赶到那里一间小东屋的。听说学校的“文革小组”要那个独子到边远地区插队,老寡妇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每天中午就从居委会那边咚咚咚地敲起鼓来。越敲越近。敲到寡妇门前,鼓点更紧了,而且堵着寡妇门口一敲就是几十分钟。鼓声里充满了杀气,好像有千军万马在包围。老寡妇由于怕四邻每天都得陪着受罪,终于还是让孩子走了。

那阵子,什么单位大约都不乏一些年轻力壮的鼓手,手持双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扬威。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上敲,“九大”时就上了彩车

那阵子,三天两头都得跟在鼓后面游行。有时是为了庆祝一些来路不明的“最高指示”,有时是为了“报喜”。那时鼓声起的是窒息大脑的作用,然而有时候脑子又偏偏还喜欢动那么一下。“出版史上的奇迹:三天之内赶印出两本书来!”当整个民族文化都瘫痪了时,这报的算是什么“喜”呢!

然而生活在德谟克利斯的剑刃下,脑子的闸门可得拧紧呀!生命就靠那拧紧功夫来维系。

这三四年,鼓声不那么频繁了。鼓还是要敲的。管弦乐队、铜管乐队都少不了它,重大庆典也还是要敲锣打鼓的。那属于鼓的正常使用。然而鼓声不再是杀气腾腾的了,它不再对自己人显示威风。这真是大好事。有时候我也暗自担心,那些年轻鼓手会不会不甘寂寞、会不会手痒呢?

今天,国家、民族、人民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6.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7.分析说明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在我心坎上,“打鼓儿的”是一种文雅的强盗。”?

2)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上敲,“九大”时就上了彩车。

8.结尾为什么说“今天,国家、民族、人民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结合文意加以说明。(6分)

9.结合文本内容,探究说明文章以“鼓”为题的作用(6)

答案

6.①点题(1分)②总领全文(1分)。作者经历幼儿时的快乐与贫穷,1949年的解放,60年代中期的文革,一生都与鼓声密切联系。(1分)③激发兴趣,引导读者探究鼓与作者一生关系。(1分)

7(1)文雅是说这些打鼓儿的商贩不用暴力不违法地去豪取抢夺,强盗是说这些人趁别人困难时以低价收取物品,与强盗行径无异。(2分)

(2)由鼓越做越大、装鼓的工具越来越讲究,反映群众越来越狂热,运动声势越来越大。(2分)

8.作者希望文革悲剧不再重演,(1分)因为它①伤害善良;(1分)②愚昧人民,禁锢思想;(2分)③造成社会混乱与各方面事业瘫痪。(2分,写到文化瘫痪也给分)

9.以鼓为线索叙事议论;反映时代的变迁;表明作者的爱憎:热爱快乐与幸福,厌弃贫穷与混乱。(每点2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F、与下文形成呼应;H、为下文作铺垫;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段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1)“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打鼓儿的’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打鼓儿的’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炕桌。‘打鼓儿的’也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变味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等可以得出答案;(2)“那阵子,什么单位大约都不乏一些年轻力壮的鼓手,手持双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扬威”等可以概括出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可据此结合文本内容及主旨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文章标题作用: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 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2(a﹣b)=﹣2a﹣b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2(a﹣b)=﹣2a﹣b            B.﹣2(a﹣b)=﹣2a+b C.﹣2(a﹣b)=﹣2a﹣2b           D.﹣2(a﹣b)=﹣2a+2b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用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制氧气               B.二氧化
如图8(a)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小华
如图8(a)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了声音,此时声音是通过     ▲    传入小明的耳中
(10分,每空2分)(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10分,每空2分)(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填序号)A. 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2H2O         B.SO2+2H2S = 2H2O+3S↓C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以望复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动词,登上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实在
已知硫酸锰(MnSO4)和过硫酸钾(K2S2O8)两种盐溶液在银离子催化
已知硫酸锰(MnSO4)和过硫酸钾(K2S2O8)两种盐溶液在银离子催化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锰酸钾、硫酸钾和硫酸。 (1)请写出并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
在中,对于任意的实数,都有,则的形状是(    )  锐角
在中,对于任意的实数,都有,则的形状是(    )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