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国维的忧郁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国维的忧郁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忧郁”气质的人。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身体孱弱、性喜沉思、敏感孤僻、行为古板、隐藏的激情等等,并与本雅明的作品及生平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本雅明身为犹太人,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杀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忧郁沉潜的气质决定了王国维选择研究的方向。

1898王国维再次乡试落第后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学习新学。“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但是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彷徨。接下来填词成功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乐趣,遂转向文学研究;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欲为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多而知力寡;欲为诗人,则又苦于感情寡而理性多,所以愈加苦闷,在文学、哲学之间徘徊不,不能决定专攻方向。1909王国维转向戏曲研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他怡情弄性的生活。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之后,处在漂泊异乡、家国无望的时期,内心之苦闷显而易见。罗振玉此时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他坚定地告诉王国维:“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反经信古末由也……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如闻雷击,觉得自己从多年的蒙昧中苏醒。以前觉得济世无门,才灰心于文学、戏曲研究。现在罗振玉指出道路,让王国维看到了他一直苦苦追索的人生价值所在,为了道统(儒家传道系统),他毅然抛弃哲学、文学、戏曲,坚定地转向经史考证。

性格忧郁的人喜好译解神秘的事物。王国维沉入甲骨残片的破译中后著《殷周制度论》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流露出怅望周孔的感伤。他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在上海时曾与学生庄敬严肃地演习古礼亲自设计搭盖芦殿叹之为极美之事五四以后王国维面对文化无法挽救的陨落蓄起了辫子摆出世人皆废我独持的悲壮姿势这与他最后走向死亡已不远了。

忧郁的人行事刻板他们是自剖的大师,毫不宽容、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惩罚。

王国维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用自己迷恋的悲剧形式遽尔撒手,让后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费心猜度其缘由。1923王国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由一个秀才荣升为帝师。他深感溥仪的知遇之恩寄望于溥仪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天下共和大势浩浩汤汤溥仪自己也旦夕不保这使得王国维思想上陷于绝望。1924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苟安一时。此时王国维作为溥仪册封的命臣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便约罗振玉等同沉神武门御河,后因家人极力阻拦、严密看守未果。中国士大夫自古名节观念极重,王朝更替时,必有一批士人眷恋旧朝,甚至以死相抗,传统价值观往往使这样的士人青史留名。既然没有死成,王国维在心理上便觉得名节有亏,遗书中说“只欠一死”,应当是指此次自杀行动。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天将变色,王国维眼看溥仪不保,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自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苏珊·桑塔格说:他带着所有残篇断简、他的抗议态度、他的沉思和梦想、他的无尽的忧郁和他向下望的双眼,将在最后审判面前,对他所占据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对精神生活的捍卫,做出辩护。”这同样适用于王国维。这些忧郁的天才总是过分敏感,莫名地痛苦,最终为他们的忧郁气质和天才的某种偏蔽所累,走着一条近乎宿命的长道,直至上苍收走了他们。而这也是注定了的。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王国维和本雅明生在同一时代。本雅明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爆发后在逃亡中自杀;王国维自杀,跟传统中国士大夫极为重视的名节观念有关。

B.王国维选择研究西方哲学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然而,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法割舍,理智与感情形成激烈冲突,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人生方向更为迷茫。

C.罗振玉认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想要救世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重返经典古籍研究。这对于王国维触动极大,于是他决定为了继承儒家道统而考证经史。

D.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残片的破译,实际上是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无法挽救的现实,他蓄起辫子,以这样一副悲壮姿势反抗新文化。

E.作者认为王国维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因为性格中的忧郁气质,过分敏感与天才的某种偏执,进而导致了他的自杀。

15.文章主要写王国维,却又从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王国维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理解。(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哪几次转变?结合实际,谈谈王国维治学道路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14.答C3分,答D2分,答B1分,答AE不给分。

15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着眼点在忧郁,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她对于“忧郁气质”的分析总领了全文。(2)一开始写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是为了由本雅明过渡到王国维,使行文自然巧妙。(2)二人身世、气质、选择、结局均相似,二人比照着写,互相映衬,更能突显王国维的人物形象。(2)

16王国维受传统价值观中名节观念的影响极重,曾在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后以死相抗,他认为那时就应该一死谢国,因自杀未遂,名节有污,必当赎回,所以称只欠一死(2)②“世变:应指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清王朝岌岌可危,即将改朝换代。(2)再辱:王国维曾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又猜测北伐军进京后,自己必将再受大辱。(2)

17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四次转变:哲学,文学,戏曲,经史考证。②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把握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王国维治学过程中多次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对自身特征的了解,对自己不利和有利因素的正确把握。做大学问首先在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王国维治学由哲学而文学,是因为研究西方哲学在感情上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尖锐矛盾;灰心于文学、戏曲,是因为济世无门;最终转向经史考证,是为了继承中国文化的儒家道统。(概括2分,启示正确2分,能依据文本、简单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论证即可得4)

【解析】

试题分析:

14A生在同一时代错。E.“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错误。B.“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错误。

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为写主要人物而写了另外的人物,一般是为了对比或衬托。根据文章内容,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着眼点在忧郁,而本文重点就是写王国维的忧郁,由此可分析出照应标题、呼应结尾、总领全文以及引出下面对王国维的介绍等作用;此外,这样写更能突出王国维这个人物形象。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如只欠一死”“世变”“再辱。本题的有效答题范围在第七段,传统价值观使得他想以死相抗朝代更替,但没有死成,自然就说只欠一死;而世变指的就是朝代的变更;再辱是指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由此答案就比较明确了。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王国维治学方向的转变主要集中在第四段。而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应该从其转变入手,因为王国维对自己的不同认识,所以才多次转变。由此可以得出观点:正确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另外,这种转变也反映其人生观的转变。

相关题目

雄果蝇体细胞中有四对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染
雄果蝇体细胞中有四对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染色体数、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分别是A.8、16、16        B.8、8、8           C.16、0、1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
There ________ plenty of good dictionaries in the bookstore. You can choose the
There ________ plenty of good dictionaries in the bookstore. You can choose the one       you like.       A. was         B. were         C. is             
The boy, all teachers considered _____ was caught ______ in the exam, which was
The boy, all teachers considered _____ was caught ______ in the exam, which was absolutely astonishing. A. to be the best; cheating                      B. as the best studen
关于豌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豌豆是雌雄同株,
关于豌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豌豆是雌雄同株,属于两性花 B.豌豆杂交过程要在雄蕊未成熟前去掉所有雄蕊 C.自然条件下的高茎豌豆一定
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染色体
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                         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断 C.染色体中DNA的
20.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面试后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
20.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面试后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这位大学生作出应对。(4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
下图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图中①点,0―14岁
下图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图中①点,0―14岁人口比重较高,原因可能是    A.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B.保险、福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