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是因为古代的工匠们都是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吏部主管的事有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组织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C.傅尧俞尽职尽责。衮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D.傅尧俞正直敢言。英宗即位后,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英宗病痊愈后,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还政给英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5分)
⑵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