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①于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圮(pǐ):倒塌。②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③柿(fèi):木片。④颠:颠倒、荒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   

2十岁,僧募金重修(   

3)尔辈不能物理(   

4沙为坎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当求之上流                   ②有亭翼然临泉上者,醉翁亭也

B.①以为顺流下矣                   ②满坐宾客无不仲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先天下忧而忧

D.①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②男女衣着,悉外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4.读了上面的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1)岸边  2)经历  3)探究  4)冲击,侵蚀

2B

3.(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

(意思对即可)

4.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照常情主观作出判断。(意思对即可)

相关题目

1.76 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 mL、密度为1.40 g/cm3、质量分数为63
1.76 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 mL、密度为1.40 g/cm3、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气体1792 m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1.0 mol/LNaOH溶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
下列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雄伟的山,苍郁
下列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青翠的竹林,都在江水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_______,就连我自己也融在
写作部分 从下列作文中任选一篇写作 (一)阅读下列提示,
写作部分 从下列作文中任选一篇写作 (一)阅读下列提示,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用心去感受。当你从母亲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4分)一只惊天动地的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4分)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迟子建(一)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
已知集合,,若,则              A.          
已知集合,,若,则              A.               B.               C.                D.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
I’m preparing the report for tomorrow’s meeting. Would you please _____ the
I’m preparing the report for tomorrow’s meeting. Would you please _____ the radio a little ?     A.turn on       B. turn off       C. turn up       D. turn down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