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2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东坡:地名,在湖北黄纲,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毂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一、二两句除点明夜饮地点、回寓所时间,还通过醒复醉仿佛把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 倚杖听江声句,融情于景,写词人夜饮归来,无法入眠,只好置身宁静、旷阔大自然静听江涛之声的无奈之情。

C. 上片以声衬静,通过家童鼻息声和汹涌江涛声,衬出夜静人寂的意境,烘托内心孤寂,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铺垫。

D. 下片前两句直抒胸臆,感叹自己无法掌握命运,表达词人欲求解脱而不能的人生困惑和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E. 下片后三句写词人在夜阑风静之时,乘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飘逝,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7有人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情感的异同点。

答案

16BE

17同: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作者通过想象表达出不满世俗、想回归自然的情感以及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界阴晴毫不在意,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置之度外的达观胸怀。

【解析】

16试题分析:B无法入眠”“无奈之情理解错误,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词人在夜阑风静之时,乘一叶小舟姐社飘逝分析有误。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17试题分析: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全词之文眼,意境极高,表指此行之烟雨,实指纷繁人生的困境,他早已看透,无须再提。

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 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 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相关题目

如图右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
如图右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国务院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对
国务院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了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使之有机“长入”今日的社会生活。对这
设平面内有n个圆两两相交,且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圆相交于
设平面内有n个圆两两相交,且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圆相交于同一点,它们把平面分成的区域数为p(n),如果该平面内再增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圆,把平面分
与我国新疆接界的邻国分别属于A.西亚、中亚地区B.西亚、
与我国新疆接界的邻国分别属于A.西亚、中亚地区B.西亚、中亚、东亚、南亚地区C.西亚、东亚、北亚地区D.西亚、中亚、东亚、南亚、北亚地区
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
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错误的是:(      )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L/t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元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元素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表包含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填空: (1)1869年,科
对右表中历史现象起直接推进作用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
对右表中历史现象起直接推进作用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 C.南京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对亚马孙流域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前景,正确的说法
对亚马孙流域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前景,正确的说法是   A.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   B.要大规模开发这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