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

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8.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9.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10.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案

7.E 3分 B 2分  A 1分

8.①在作者的笔下,(4)观点参考: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2分)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3分)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3分)

9.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每一点1分,答满5点给6分。)

10.观点参考: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2分)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3分)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3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A.“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D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2分)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2分)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题目

一个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
一个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s后到斜面底端B点,并开始在水平地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过9s停止于C点,如图所示,
The city of Venice,in  Italy,is one of a kind.It is built on more than 12
The city of Venice,in  Italy,is one of a kind.It is built on more than 120 islands,just off arrival.After explaining where my new house was,I told him that I had left the key under the do
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
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和最早掀起瓜分国狂潮的国家分别是    A.《马关条约》、德国 B.《北京条约》、英国 C
读诗使人聪慧,哲理则使人思想深刻。下列诗句蕴含内因和
读诗使人聪慧,哲理则使人思想深刻。下列诗句蕴含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
 They arrived at the farmhouse, in front of which       . A. is sitting a
 They arrived at the farmhouse, in front of which       . A. is sitting a boy    B. sat a boy C. a boy sat           D. a boy is sitting
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A. H3PO4       B. HNO3       C. H2C
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A. H3PO4       B. HNO3       C. H2CO3      D. H3BO3
下列各组国家中,均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  A、俄罗斯
下列各组国家中,均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  A、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            B、朝鲜、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  C、越南、老挝、柬
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个体
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B.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同一种群、同一物种 C.东北虎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