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图有关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 (1)实验1的

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图有关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

1)实验1的目的是  

2)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3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后,小萍想知道反应后溶液中除NaCl外,是否还含有其他溶质(不考虑酚酞),于是她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种试剂,从而得出了结论.小萍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4)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是: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5)准备实验时,小英发现药品室有两瓶未标注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询问老师得知,该两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别为5%10%.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对这两瓶溶液的鉴别(仅限以下实验用品:试管、量筒、滴管、酚酞溶液、10%盐酸).

实验步骤

预计现象及相应结论

  

  5%的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种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

分析:

1)根据两种不同的碱溶液对指示剂的作用分析实验目的;

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盐酸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药品检验;

4)根据实验总结碱的化学性质;

5)根据等体积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时,需要的盐酸量不同进行设计实验.

解答:

解;(1)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对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的作用探究了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3)酚酞试液为无色,溶液可能是中性,也可能是酸性,即盐酸过量,因此取适量的溶液滴加石蕊试液,若变成红色,或加入锌粒产生气泡等均可说明盐酸的存在;

4)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是: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碱能够和某些盐反应(或碱溶液能够和指示剂反应)等;

5)利用浓度低的等体积的氢氧化钠需要的盐酸少结合酚酞等作为指示剂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步骤

预计现象及相应结论

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两种待测溶液,再分别滴加相同滴数的无色酚酞试液,向溶液中滴加10%的稀盐酸,计算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或用量).

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少的

故答案为:(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22NaOH+CuSO4=CuOH2↓+Na2SO4;(3)紫色的石蕊试液(或锌粒等);(4)碱能够和某些盐反应(或碱溶液能够和指示剂反应);

5

实验步骤

预计现象及相应结论

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两种待测溶液,再分别滴加相同滴数的无色酚酞试液,向溶液中滴加10%的稀盐酸,计算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或用量).

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少的

相关题目

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卫厅在中国固有海域钓鱼岛非法抓
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卫厅在中国固有海域钓鱼岛非法抓扣在此正常作业的 中国渔民和渔船,此举激起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日本海上保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字里行间洋溢着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的句子是:“                       
图1-2-12为四种植物(Ⅰ、Ⅱ、Ⅲ、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
图1-2-12为四种植物(Ⅰ、Ⅱ、Ⅲ、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阴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图1-2-12 A.Ⅰq                
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   ) A.印度洋         
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我们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
我们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做法符合的哲学道理是 A.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必须分清主流
A(2,-4,-1),B(-1,5,1),C(3,-4,1),令a=,b=,则a+b对应的点为(    )A.(5,-9,2)
A(2,-4,-1),B(-1,5,1),C(3,-4,1),令a=,b=,则a+b对应的点为(    )A.(5,-9,2)        B.(-5,9,-2)             C.(5,9,-2)       D.(5,-9,2)
在人体生长发育的早期,如果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则易患
在人体生长发育的早期,如果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则易患的疾病是A.侏儒症B.呆小症C.抑郁症D.糖尿病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