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B.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D.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答案

4.A

5.D

6.B

【解析】

试题分析:

4.A.“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错。原文这样表述“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所以应是用阳历划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D.“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错。此项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A项,“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C项,“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错。原文无据。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D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关题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是荒漠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扩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是荒漠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扩大的过程 B.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
已知Rt△ABC中,∠C=90º,AC=5cm,BC=12cm,则△ABC的内切圆
已知Rt△ABC中,∠C=90º,AC=5cm,BC=12cm,则△ABC的内切圆半径为   ▲   cm.
This is Mary. She is ten. She is in Beijing with her grandparents. Her parents
This is Mary. She is ten. She is in Beijing with her grandparents. Her parents are in the USA. Mary doesn’t have sisters or brothers. Every morning, her grandfather Mr Lin brings(带来) breakfast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中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AB=BC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中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AB=BC= (未知),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υ1=3m/s、υ2=6m/s ,则 (1)物体经B点时的瞬时速度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刊载了大
如图2所示,一个物体在O点以初速度v开始作曲线运动,已知
如图2所示,一个物体在O点以初速度v开始作曲线运动,已知物体只受到沿x轴方向的恒力F作用,则物体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              
已知a=(1,0),b=(2,1).求: (1)|a+3b|; (2)当k为何实数时,ka
已知a=(1,0),b=(2,1).求: (1)|a+3b|; (2)当k为何实数时,ka-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Fame and wealth can be attractive, but ______ will they give you permanent h
 Fame and wealth can be attractive, but ______ will they give you permanent happiness.   A. in no time     B. at a time    C. at all times           D. at no time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