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月夜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帝王州:指都城长安。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 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 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是全诗的题眼。

D. 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 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8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答案

17BD

18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B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由题干可知表现手法的不同,选取突出的、明显的手法分析,比较不同之处。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情感。

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

相关题目

After graduation I went to Somalia. When I first set foot on     strange lan
After graduation I went to Somalia. When I first set foot on     strange land, I didn’t know what the future had in     store for me.       A、the, /               B、
下列设备工具中不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是( ) A.船闸  
下列设备工具中不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是( ) A.船闸               B.离心式水泵            C.活塞式抽水机        D.饮料吸管
选出恰当的一项填在横线上 1.我们要多动脑,多想办法,以
选出恰当的一项填在横线上 1.我们要多动脑,多想办法,以提高﹍﹍。(A.工效;B.功效) 2.①事实﹍﹍这个判断是正确地。②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即使是读闲
若分式有意义,则______________。
若分式有意义,则______________。
“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成长中的少年也有挥之不去的烦
“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成长中的少年也有挥之不去的烦恼。班上准备开展一次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3.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
23.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