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营造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当今和唐以前的人都不敢那么写。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答案

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内容的理解,对错误选项的设置有一定的迷惑性,语

    言叙述“振振有词”,考生容易误入陷阱,命题试图锻炼考生排除干扰的能力。

   【解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B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而不

是原因。从结构上看,首段是引子,说的是唐诗的辉煌成就和繁荣的局面;第2段进入 

正题,但B项理解的依据却来自第1段,由此可判定该项错误;另外从B项本身的说

法来看,“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已经不是为诗歌的繁荣提供

了前提条件的问题了,而是繁荣的标志。其它三项均符合文意。

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点较为巧妙,解题的角度较多,暗含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和名言

   名句的积累,对培养缜密的思维和灵活的推理具有积极的训练意义。

   【解析】D 项张冠李戴。该项的表述来自第1段最后的句子,可以从三个角度作答。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名句,不是鲁迅先生的。如果考生知道这个句子的出处,则可一锤定音。②如果不知道名句出处,可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判断。“鲁迅先

生”夹在“……光焰万丈长。”和感叹:“……”之间,后面的冒号说明引号部分是鲁

迅感叹的全部内容,前面的引号部分与鲁迅的感叹无关。如果是鲁迅先生说的,“感叹”

后面要用逗号。③通过灵活的推理进行判定。从文中原句来看,该项说“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是鲁迅对唐诗的评价牵强附会,是站不住脚的。

3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有关重要句子的理解,意在引导考生细心审读文章,与有关选

    项认真比对。

   【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把局部说成了全部。“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

“古人”前面缺少“很多”“许多”等限制成分,参见倒数第2段的有关句子。该项的

说法不仅与原文不符,而且与后文的内容——隋炀帝、秦、朱元璋等滥杀敢于进谏的古

人相矛盾。

相关题目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据此推断这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应该是               (    ) A. 浪漫主义   
点M到一个定点F(0,2)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y=8的距离之
点M到一个定点F(0,2)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y=8的距离之比是1∶2,则M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
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 A.石墨、食醋                   B.液氨、石灰水 C.熔融MgCl2、熔融NaOH    D.稀
如图所示,R为电阻箱,V为理想电压表.当电阻箱读数为R1=2
如图所示,R为电阻箱,V为理想电压表.当电阻箱读数为R1=2 Ω时,电压表读数为U1=4 V;当电阻箱读数为R2=5 Ω时,电压表读数为U2=5 V.求:(1)电源
短文综合填空 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及首字母提示
短文综合填空 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及首字母提示,在短文空白处填入一个恰当的词,使 短文内容完整、通顺。 I packed, and was ready to leave for m
某气态烷烃和气态单烯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其密度是相同状
某气态烷烃和气态单烯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其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3倍, 把标准状况下4.48L该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溴水中,溴水增重2.8g,则两种烃
(06上海卷)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
(06上海卷)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You may probably remember some idioms in the text, but you couldn’t     
You may probably remember some idioms in the text, but you couldn’t        remember all the words in it. A.possibly           B.certainly           C.likely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