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花甲之年罗中立,一生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花甲之年罗中立,一生不舍画农民

①1980年,油画《父亲》轰动了中国,也让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入史册。被称为《父亲》姊妹篇的《春蚕》,在2014年6月1日保利春拍会上,经过激烈的22轮竞价,最终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②《春蚕》又名《母亲》,一位老妇人垂首站立在养蚕的大筐前拨弄着桑叶,脸孔完全隐没在阴影下,母亲辛勤奉献的伟大,已无言融入画中。罗中立一共创作过三幅《春蚕》。    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区。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但刚被录取,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电影厂停顿了工作。 

③1964年罗中立初中毕业时四川美院附中恢复了招生,他考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66年,为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罗中立第一次离开家,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邓开选老伯家。罗中立在大巴山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山里没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一黑就回土屋睡觉,和邓大伯聊天。与农民的朝夕相处,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等回到学校,“文革”已经开始了,大学上不成了。1968年高中毕业后,罗中立被分配到达县钢铁厂,当了锅炉工。 

④等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正忙着打家具准备成家,还是女友劝他参加了高考。罗中立说自己的意愿也很简单:他高中毕业,月工资29 5元,大学毕业能拿到52元。  

⑤罗中立赶上了四川美院第一次在达县招生,也是唯一的一次。报名当天,他走了20里山路,赶到县城已是傍晚,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而那天也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他找到招考老师住的招待所,一顿好说歹说,最后老师“看在川院附中的面子上”,添上了他的名字。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如愿考入川美,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⑥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而选择农民题材,再顺理成章不过,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记忆中一个曾经撞击心灵的画面浮现了。1975年除夕夜,罗中立去家附近上公厕,看到一位老人蹲守在外,“我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猛烈地向我袭来……”“说到底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   

⑦他又去了大巴山,把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找了出来,最后综合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创作手稿共有四稿,从《牧粪的农民》到手持军用水壶的《生产队长》,再到按照领袖人物肖像足寸刻画的农民头像。   

⑧ 在重庆三十七八摄氏度的炎夏,激情高涨的罗中立蜗居在川美一个10平方米的阁楼里,开始搞创作。画幅高2米多,只有往复不断地爬上爬下;为了观看整体效果,人得退到墙角,用望远镜倒过来看。头像比真人大得多,他用放大镜,仔细观看自己的皮肤、毛孔……为了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你要仔细看现在还能看出来”。

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消人们初看此画时的震动。川美的一位老师提议将题目《粒粒皆辛苦》改成《我的父亲》,罗中立顿感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⑨当时,《我的父亲》显然让一些人还不能适应。送到省里初选时,一位宣传干部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在父亲的头巾下加上一支圆珠笔,显示其是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而不是“苦巴巴的旧社会老头”。罗中立只得在父亲的左耳上加了象征时代的圆珠笔。  

⑩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送达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画家吴冠中认为“我的”分量太轻,将其改为了《父亲》。这幅画最终获得了第二届青年美展的金奖。奖项是由观众投票决定的,《父亲》获得了800多票,比第二名高出700多票。  

(11)有人说,《父亲》的盛名之下,罗中立始终都难以走出它的光环。但谈及当年的辉煌,罗中立表现得心态轻松,“从技术层面来讲,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父亲》内在的情感,它的社会意义,时代背景,没有再复制它的条件了。”“这件作品确实是一个阶段的高峰,但只代表那个时代。”  

(12) 1982年毕业后,罗中立留校任教。1984年,他成为“文革”后文化领域第一批10名公派出国留学的人之一,远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 

(13)罗中立回国之时,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十年不鸣,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巴山。“大巴山确实太普通、太平凡了……但村子里的水塘、老牛、草垛、猪圈、木梯,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个意象。”在近10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新风格走向成熟的过程。

 (14)有人说,罗中立塑造的远离现代文明的世界里,人们有着极具原始生命的活力与温情。罗中立说,“我现在的风格就是对《父亲》的背离,反而更加接近了中国本土性的东西。”

(15)30年间,中国社会沧海桑田,罗中立也已白发滋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画中表现农民的创作主题,“画农民是我一生的愿望”。2010年,他开始涉足雕塑创作,艺术追求同样一脉相承。画家陈丹青说:“我画的主题一直在变,但是叙述方式不变;罗中立跟我刚好相反,他是主题不变,但是语言和表现方式一直在变。”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罗中立的《春蚕》,在保利春拍会上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罗中立作品的个人拍卖纪录,这说明《春蚕》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

B.高中毕业后,罗中立成为一名普通的锅炉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内心美术的梦想被点燃,毅然放弃成家的想法,如愿考入大学。

C.罗中立的求学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他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四川美院唯一的一次在达县招生,报名时又遇上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招考老师。

D.从《粒粒皆辛苦》到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到《父亲》,画作虽然改动的是名字,但是增加的是作品的分量,而这些改变也是作者的想法。

E.罗中立与农民有缘,当年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他住进了老农民邓开选家里;成为艺术家后,农民又是他唯一不变的创作主题。

9.文章的重点是介绍罗中立《父亲》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创作主题,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却写了《春蚕》?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10.罗中立认为“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为什么是他创作了《父亲》?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11.文中说“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人史册”,罗中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8.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9.①《春蚕》是罗中立的代表作之一,介绍《春蚕》也是为了突出罗中立的创作成就; ②开头写《春蚕》,是为了突出《父亲》,衬托《父亲》的成就更大;③用具体的事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10.①从小对绘画的兴趣,尤其是四川美院的专业学习,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②10年大巴山的生活,尤其是邓开选老伯家的居住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③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和记忆中除夕夜老人的画面,分别是创作的时代诱因和灵感所在。(每点2分)

11.①从小喜爱美术。小学毕业时,他报考电影厂的美工班;初中毕业时,他报考四川美院附中,考出第一名。②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大巴山区,他与农民朝夕相处,对农家生活细致观察、认真体会,这才有了后来创作的《父亲》。③执着的精神。无论是报考美院,还是面对高涨的“85美术新潮”,他始终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敢于坚持自己的东西。④不怕吃苦,又有创新意识。为了艺术,他能忍受炎夏高温;而在创作中,他甚至创造性地加入了馒头渣。(每点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B项,“他内心美术的梦想被点燃,毅然放弃成家的想法”不准确,他当时正忙着打家具准备成家,是女友劝他参加了高考,而他自己的意愿也很简单;他高中毕业,月工资29.5元,大学毕业能拿到52元;A项“这说明《春》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错误,从全文来看,《父亲》最有价值;D项《粒粒皆辛苦》改成《我的父亲》没有增加作品的分量,并且《我的父亲》改为《父亲》并不是作者的想法。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春蚕》是罗中立的代表作之一,介绍《春蚕》也是为了突出罗中立的创作成就;开头写《春蚕》,是为了突出《父亲》,衬托《父亲》的成就更大;用具体的事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为什么是他创作了《父亲》”确定范围,集中在文中第二三四五段;然后圈定有关语段“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如愿考入川美”“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邓开选老伯家”“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记忆中一个曾经撞击心灵的画面浮现了出来。1975年除夕夜,罗中立去家附近上公厕,看到一位老人蹲守在外”“我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猛烈地向我袭来……”“说到底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最后筛选整合,分条简述:①从小对绘画的兴趣,尤其是四川美院的专业学习,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②10年大巴山的生活,尤其是邓开选老伯家的居住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③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和记忆中除夕夜老人的画面,分别是创作的时代诱因和灵感所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成功的因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根本作用的是内因,即个人因素,作答时可以从个人兴趣爱好、努力情况、性格等方面考虑。在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阐述自己的看法“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1964年罗中立初中毕业时四川美院附中恢复了招生,他考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小喜爱美术;“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邓开选老伯家”“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十年不鸣,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巴山”执着;“在重庆三十七八摄氏度的炎夏,激情高涨的罗中立蜗居在川美一个10平方米的阁楼里,开始搞创作”“为了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不怕吃苦,又有创新意识。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在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的时候,作为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
在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的时候,作为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领导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
(山东卷文7)不等式的解集是(    ) A.         B.
(山东卷文7)不等式的解集是(    ) A.         B.         C.        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技术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
If you go to Xi’an, you will find the palaces there more magnificent than comm
If you go to Xi’an, you will find the palaces there more magnificent than commonly___.A.supposing     B.supposed  C.to suppose     D.suppose
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是显性,黄粒(G)对绿粒(g)
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是显性,黄粒(G)对绿粒(g)是显性,则Ttgg和TtGg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依次是 A.5、3    B.6、4    C.8、6 
---Jenny took the 9:10 bus to Hangzhou this morning. ---Really? She ____ the 9:
---Jenny took the 9:10 bus to Hangzhou this morning. ---Really? She ____ the 9:00 Express. It is much more comfortable and faster to travel by train. A. could have taken             B. ne
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在迁入地
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在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