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4.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5分)

答案

14.(6分)①“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2分)②“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2分)③“幽香”形容荷花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景象,暗合了人的处境命运。(2分)

15.(5分)①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2分)②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2分)③这两句集恨、悲、怨、嗟等情感于一体。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言外又隐含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语句的能力。可以从修辞、炼字、技巧、情感等角度做出赏析,且题干中给出了提示“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这是给出了答题的方向。“断无蜂蝶慕幽香”作一个比譬。荷花既生长于回塘、别浦,莲舟又被绿萍遮断,不能前来采摘,那么能飞的蜂与蝶该是可以来的吧。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爱慕,断然不来。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断然不来,比在上位者对自己的全不欣赏。歇拍承上两譬作结。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则美而且香的荷花,终于只有自开自落而已。“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说,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在自己方面说,则是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终于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炼句题,考查的内容一般如下: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较深层次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的语句的赏析。此类题目的答题组织如下: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情感或理趣;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或作用;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相关题目

向溶液X中持续通入气体Y,会产生“浑浊→澄清”现象的是(
向溶液X中持续通入气体Y,会产生“浑浊→澄清”现象的是( ) A.X:漂白粉溶液 Y:二氧化硫 B.X:硝酸钡溶液 Y:二氧化硫 C.X:氯化铝溶液 Y:氨气 D
小明同学从《植物志》检索白菜、萝卜,发现它们在生物分
小明同学从《植物志》检索白菜、萝卜,发现它们在生物分类上都属于被子植物,它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A.能进行光合作用B.种子外面有果皮包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1981年为56.7%,1988年为51.4%,1992年为48%,2006年降低到38.2%,2011年则进一步下降到36.7%
小陈按如下实验步骤测量盐水的密度:(1)用天平称出空烧
小陈按如下实验步骤测量盐水的密度:(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最近,在某高校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最近,在某高校一堂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的公共课上,一位教授随机让5名学生口述请假条,竟没有1人能准确回
从下列表格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
从下列表格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    )年  代阵亡人数193712513019382492131941144951194287719A.正面战场
已知全集U={0,1,3,4,5,6,8},集合A={1,4,5,8},B={2,6},则集
已知全集U={0,1,3,4,5,6,8},集合A={1,4,5,8},B={2,6},则集合(∁UA)∪B=( ) A.{1,2,5,8}     B.{0,3,6}       C.{0,2,3,6}      D.∅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1971年)我的飞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1971年)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