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10分)林尽水源,便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A.屋舍俨然

B.仿佛若有光:

C.便还家: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2分)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3.、翻译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2分)

 

答案

1.A、整齐的样子       B、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C、通“邀”,邀请。 D、妻子与子女。

2.C

3.略

4.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解析:略

 

相关题目

一位西方的记者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行动这样描写道:“
一位西方的记者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行动这样描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其中“宣传”的最主
图1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按要求作答: 图1 (1)
图1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按要求作答: 图1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用B装置制取气体并能随时停止反应,上部与下部对接应选________(
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世界上
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世界上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B、人口增长过快,是所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C、一般来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 A.生理盐水  B.高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 A.生理盐水  B.高锰酸钾   C.富氧空气    D.________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与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与伦比   声名狼籍    廓然无累     销声匿迹  B.出类拔萃   锋芒必露    一代天骄 
文段(一)老师。请您记住我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
文段(一)老师。请您记住我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小屋里忙碌着。②灯光下的她是那么专注,一手拿着一条雪白的手绢,一手拿着绣花针,认
 南方地区气温高,天气炎热,绿色植物常具有较大的叶片,
 南方地区气温高,天气炎热,绿色植物常具有较大的叶片,且叶片的气孔较大,这有利于(     ) A. 增大呼吸作用   B. 增大水分散失  C. 提高光合
质量为1.5×106毫克的物体可能是(    ) A. 一只鸡    B.
质量为1.5×106毫克的物体可能是(    ) A. 一只鸡    B. 一头象    C. 一头牛    D. 一只蚊子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