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教材实验结论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

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教材实验结论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红色沉淀是氧化亚铜( Cu 2 O 。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红色沉淀不一定全是氧化亚铜。为了确定红色沉淀的成分,开展了如下研究:

提出猜想:红色沉淀可能是 ①Cu 2 O ②Cu 2 O Cu

查阅资料: 氨气与氧化亚铜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2NH 3 3Cu 2 O N 2 6Cu 3H 2 O

浓氨水与固体 CaO 接触,会逸出大量氨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连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准确称取 28.8 克的红色沉淀于玻璃管中,

A 处反应,通一段时间氨气后称量 D 质量为 108.3

加热装置 C

D 中恒重为 111.9 克时,停止加热,继续通氨气直到装置 C 冷却。

(1)A 处为用浓氨水与固体 CaO 接触,以产生稳定持续的氨气则 A 处的发生装置应选 ______ (填 )。

(2)B 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______ ,停止加热,继续通氨气的作用为 ______

(3) 写出 D 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4) 为防止未反应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 E 处可以连接的装置为(液体均为稀硫酸,下列选项中选择) ______

(5) 红色沉淀的成分为 ______ (列式计算说明)。

答案

(1)

(2) 干燥氨气 让生成的水被 D 装置中的碱石灰吸收

(3)

(4)b e f

(5) 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设参与反应的 Cu 2 O 的质量为 x

则红色沉淀为 Cu 2 O ,故填 Cu 2 O

【解析】

(1)

用浓氨水与固体 CaO 接触,以产生氨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型反应,则应该在乙、丙中选择。又因为要求气体稳定持续,所以使用分液漏斗控制反应速率,故发生装置选择丙,故填丙;

(2)

用浓氨水制取氨气,会含有水蒸气杂质,且氨气属于碱性气体,所以使用碱石灰进行干燥,故填干燥氨气;

因为后续操作是称量直型玻璃管中的固体质量来进行计算,而氨气和氧化亚铜反应会产生水,从而影响后续固体质量的称量,所以称量之前需要保持固体的干燥,所以需要将水分全部赶出,所乙需要持续通入氨气将气体中的水分吸收,故填让生成的水被 D 装置中的碱石灰吸收;

(3)

D 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水,碱石灰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发生的方程式为

(4)

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尾气处理时需要考虑液体倒吸,所以 E 装置中要有防止倒吸的功能,由图给出的装置,具备防倒吸能力的装置是 b e f ,故填 b e f

(5)

见答案。

相关题目

钙、铁、锌、碘等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
钙、铁、锌、碘等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钙、铁、锌、碘均属于金属元素  B.人体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C.铁的元素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由于电压和电阻两者都可能影响电流的大小,用实验研究它
由于电压和电阻两者都可能影响电流的大小,用实验研究它们的关系时,可以先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然后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
下列关于电动势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源向外电路提供的电
下列关于电动势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源向外电路提供的电能越多,表示电动势越大B.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将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时,非
 Thanks for _______ to my party.      A. coming      B. come    
 Thanks for _______ to my party.      A. coming      B. come         C. comes         D. came
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
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
图(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 s时的波形图。图(b)为媒质
图(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 s时的波形图。图(b)为媒质中平衡位置在x=1.5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P是平衡位置为x=2 m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中,不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  (      ) A.麦芽
下列物质中,不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  (      ) A.麦芽糖酶          B.核糖核酸            C.胰岛素          D.载体蛋白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