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10.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
11. 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10.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
11. 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
10.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1分)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2分)
11.下片以“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不直接点明是“谁问”以及“为何问”,让读者自行揣摩,空灵而含蓄;(2分)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1分)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2分)最后两句问话中暗含期待的神情,意味深长。(1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体物写人的表达技巧。答题区间在上片前三句,首先分析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答题关键词“意思幽微”“ 篇章奇妙”,答题区间下片。考生要从诗歌的深刻意蕴和结构技法角度答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结合注释,知道花卿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比如本题中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