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八点档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八点档 吴念真(台湾)
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著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
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我这么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天……,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
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分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问母亲:“我为什么没爸爸?”
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
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曾经卖过臭豆腐、炸粿、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
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以后就准备去帮他们做奴才倒尿桶!”
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的地下酒家当内侍,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
他的便当和晚餐换成母亲从酒家带回来的剩菜,比起小学时代不仅花样多,而且豪华又丰盛,蹄筋、龙虾、鲍鱼、鱼翅不稀奇,他说:“甚至还经常吃到里头附送的牙签、酒瓶盖和烟头。”
考上第一志愿医科的那一年春节,母亲终于带他回中部的老家“返外家”,听到母亲以那种故作卑微的语气,跟几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阿姨和低头抽闷烟的舅舅们说:“没想到这个从小被我用馊水养大的孩子也会考到医生!”
回来的火车上,他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少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
没想到母亲闭着眼睛装睡,很久很久之后才说:“免问啦,看电视就知道啦,我的故事……连续剧常常在扮。”
几年后他的小阿姨心脏开刀,成了他的病人,查房的时候偷偷问她母亲的遭遇,没想到阿姨也同样说:“现在想想……,很像八点档的连续剧。”
他说自己想像过无数次,原本以为会曲折离奇、悲情万分的故事,经阿姨一讲果然老套又无趣:母亲小学毕业后先在家乡的裁缝店当学徒,之后也没跟家里讲,自己偷跑到台北,介绍所帮她找到一个带小孩的工作,谁知道没多久却被这家人的大儿子侮辱了,人家是当官的人,给钱了事可以谈,其他打死不认帐,外公和舅舅们无力对外,只会骂母亲贱,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小孩自力更生。
就这样。
“不过,结局还不错。”他说。
两三年前一个夜晚,他被紧急叫进开刀房,救回一个知名官员的命,忙了一整夜,第二天他还主持记者会,跟媒体讲病况。
当他累歪歪地回到家,听见母亲在房里叫他。他走过去,却发现门锁着,他敲敲门,隔了好久之后,他才听见母亲说:“我没事,免烦恼……我是说……我前辈子一定欠那个xxx非常多……让他侮辱没关系,还要这么辛苦替他养儿子,来……来……救他那条狗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构艺术极为高超,开头部分采用倒叙的方式,仅凭借“他”最终“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B.在他小时候,母亲询问他考试成绩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遭遇是她一生永远的伤痛,她内心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
C.他念高中时常吃母亲从饭店带回来的剩菜,剩菜中“附送的”东西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
D.在他考上医科后母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这一段叙述中,“终于”和“故作卑微”两个词语流露出母亲压抑多年后的骄傲。
E.小说以“八点档”为题,是因为“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人物看来,与晚上八点钟的连续剧故事十分相似,平淡而老套。
(2)小说中有一些文字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6分)
(3)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2)①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②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份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③人家他们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每点2分。)
(3)①隐忍,吃苦耐劳。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②倔强,自强。没有任何人的帮助,自力更生。③有宿命观,表现出了对命运的无奈。儿子救了对自己始乱终弃的男子的性命,母亲愤恨却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公正。④有着深沉的母爱,在艰难的生活努力抚养儿子。(每答一点给2分,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合乎母亲形象特征,亦可酌情给分)
(4)第一种答案:应该保留。(2分)①呼应题目,母亲的经历就像八点档的连续剧一样有戏剧性。②承接上段“结局还不错”这句话,使情节转折,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③深化小说主题,表现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从选择,无可奈何。④对前文形成的悬念进行了解说,点出了“他”的父亲是何许人。(原因6分,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种答案:可以删掉。(2分)①删掉这个结尾,使小说更有温情,母亲辛劳一生终得回报。②如果保留这个结尾,让人感到社会现实的冰冷和残酷,表现了命运对小人物的嘲弄。③从情节上看,这两段内容上文没有铺垫,出现得过于突然,衔接不够自然。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中,B项错在“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语气太重,与母亲的形象不符。C项错在“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为富不仁”在文中无据。A项中“仅借‘他’最终‘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的说法不完全正确。本开头真正形成悬念的是“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他最终取得成就这一点,旨在引出下文中母亲对他的养育。不过,如果从“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这一角度设问,也稍有形成悬念的意味。因此,选本项给1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以题干中“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这一限制语,在文本中寻找相关内容。比如,第二段母亲的自言自语,第三段关于父亲和身份证的文字,第六段母亲说的关于父亲的话,等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根据作品对这个人物所作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及其他相关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比如,从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可看出母亲隐忍,吃苦耐劳。从他母亲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可看出倔强,自强。从母亲愤恨却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公正,可知母亲有宿命观。从母亲在艰难的生活努力抚养儿子,可看出母亲有着深沉的母爱。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答题时可归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若认为应该保留,可从对题目的呼应、在情节上的承接、对小说主题的深化、解说上文的悬念等方面寻找论据。若认为可以删掉,可从正面讲,这能使小说更有温情;从反面讲,若不删掉会让人感到社会现实的冰冷和残酷,会使情节衔接不够自然等方面寻找论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答案】
(1)答B项给3分,答A项给2分,答E项给1分。其他选项不得分。
(2)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②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③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意对即可)
(4)“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看法一】我提倡像梁启超一样趣味生活。原因是:①这种生活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这种生活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这种生活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看法二】梁启超的这种生活值得商榷。因为这种生活有局限或不足:①在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在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人们难以明晓他的宗旨和原则。(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中,C项错误在于,原文说的是梁启超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错误在于,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E项错误在于,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目关于“大智”的要求,找准答题区间,从在近现代学术史上的成就、在劝龙济光反袁时表现出来的急中生智以及他绝不望风转舵等方面分条组织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筛选出文本中梁启超的话语,然后根据这些话语出现的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共性,再从能表现梁启超性格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等方面分点组织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答题时应先根据文本内容指出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一语中“这种生活”所指代的内容,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若赞成提倡像梁启超一样的趣味生活,可从这种生活对积极思考探索、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精神、能发现生活的可爱、能有不竭的奋斗动力等方面寻找原因。若认为梁启超的这种生活值得商榷,可从会难以精深学问、给立身处世上可能会带来麻烦等方面寻找原因。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