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觉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曾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吐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着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作者说:“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从语言的角度,对本文加以鉴赏。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不少于两个方面。

                                                                                    

                                                                                   

答案

【小题1】

⑴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听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⑵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喜欢听雨尤其是狂风骤雨,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⑶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

【小题2】内容上,⑴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⑵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结构上,⑴宕开一笔,使文章摇曳多姿;⑵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我”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

【小题3】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宁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

【小题4】可以从如下角度回答:⑴引用很多写雨的名句,增添文章情趣,丰富文章内涵,也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⑵句式灵活,长句短句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添文采。


解析:

【小题1】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亦可)(每点2分)。

【小题2】内容、结构各2分。

【小题3】主观、客观各2分。

【小题4】每个角度能结合具体内容略作分析,给2分;答对两个角度即可得4分。

相关题目

     据统计,某市第一季度期间,地面公交日常客运量与
     据统计,某市第一季度期间,地面公交日常客运量与轨道交通日常客运量总和为1690万人次,地面公交日常客运量比轨道交通日常客运量的4倍少60
若aAm+与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若aAm+与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b=a-n-m  B.离子半径Am+<Bn-  C.原子半径A<B  D.A的原子序数比B大(m+n)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4分) 燕 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4分) 燕 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天下午
三国相继灭亡,短暂统一局面才出现。请按灭亡的顺序排列
三国相继灭亡,短暂统一局面才出现。请按灭亡的顺序排列三国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魏蜀     
某人在高为h的山上将质量为m的石块以速度υ0斜向上方抛出,
某人在高为h的山上将质量为m的石块以速度υ0斜向上方抛出,如图所示,υ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不计空气阻力,则石块落到山脚时,速度大小的决定
函数的定义域是               ,
函数的定义域是               ,
___with the present global difficult economic situation, many people don
___with the present global difficult economic situation, many people don’t dare to invest money in stock market any more.        A.To face  B.Having faced   C.Faced     D.F
3.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3.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上阕中,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