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20.“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1.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20.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1.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诗句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课本的诗歌进行分析,答题时中此诗歌中的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时两首诗的异同是课标卷经常考核的内容,有的分析情感,有的分析手法,此题做综合分析,首先从手法入手,理清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后分析物象的特征和表达的情感。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的运用。

相关题目

函数f(x)=x3-3bx+3b在(0,1)内有极小值,则(    )A.b>0         
函数f(x)=x3-3bx+3b在(0,1)内有极小值,则(    )A.b>0               B.0<b<1                 C.b<1                 D.b<
(07年江苏卷) 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
(07年江苏卷) 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
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
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南京           B.上海       
某同学想描绘一只标称为“2.5V,1.5W”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
某同学想描绘一只标称为“2.5V,1.5W”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 A.电流表A1(量程3.0A,内阻约0.2Ω) B.电流表A2(量程0.6A,内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KClO溶液,并通过KClO溶液与Fe(NO3)3溶液的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KClO溶液,并通过KClO溶液与Fe(NO3)3溶液的反应制备高效水处理剂K2FeO4。 已知K2FeO4具有下列性质:①可溶于水、微溶于浓KOH溶液,②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据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据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认定,“袁隆平”这一品牌的无形资产已达1008亿元。在由袁隆平任主编的《杂交水稻》专业
设y=2xsinx+ln,求y′.
设y=2xsinx+ln,求y′.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