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

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要使光屏处在像的位置,在蜡烛和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光屏就向 右 移动,直到屏上的像 最清晰 为止.

2)在完成(1)基础上,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不动,光屏上得到一个 倒立 、 缩小 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的向 上 移动.

4)换用另一块凸透镜,再次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

答案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压轴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的特点进行分析;

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及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原理,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则成的像向上移动;

4)在光屏上不能成像的原因: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烛焰、光屏、凸透镜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处.

解答:

解:(1)由题意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物距为40cm25cm=15cm,物距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直到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

2)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蜡烛变短,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所以其像向上移动,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的向上移动;

4)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故答案为:(1)右,最清晰;(2)倒立;缩小;(3)上;(4)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点评:

此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考查了对倒立实像的理解及对实验问题的分析.

 

相关题目

中国人和美国人饮茶习惯迥然不同。中国人喜好喝热茶,而
中国人和美国人饮茶习惯迥然不同。中国人喜好喝热茶,而美国人则偏爱冰茶;中国人喜欢细品慢饮,而美国人则更偏爱快速和方便的茶。这告诉我们
如图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实验现象,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
如图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实验现象,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则(   ) A、因为羽毛质量小,所以羽毛先落到月球表面 B、因为铁球
将含有2.05 g某高价含氧酸的钙盐的溶液A与含1.20 g碳酸盐的溶
将含有2.05 g某高价含氧酸的钙盐的溶液A与含1.20 g碳酸盐的溶液B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5 g白色沉淀C。将滤去沉淀C的滤液蒸发,得到白色固体D,继
下图为世界某两个地区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
下图为世界某两个地区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大海域有哪些共同的矿产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2)甲图中C岛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烧开时,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烧开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C.白炽灯泡用久
(2019·淮安)在学校组织的“阅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主题活
(2019·淮安)在学校组织的“阅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主题活动中,小文同学写了一段读书心得,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①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是(    ) A.“千思万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先开发、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