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 学对一份固体样

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 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铜和铜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20g固体样品,用图1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至反应完全测定的部分数图2所示.

据图解决有关问题:

(1)写出图1中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广口瓶中的现象是  ;图1实验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2)图2中M点表示反应  (填“进行中”或“结束”),图2 中16.8克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3)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  克.

(4)假如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产生的沉淀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有毒要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2)根据点M后物质质量不变分析;

(3)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减少,求出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

(4)根据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1)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以将铜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没反应完的一氧化碳要处理以防污染空气,故填:CO+CuOCu+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由图2中M点以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小,说明在M点时反应结束,由反应生成物是铜,所以剩余的16.8g物质是铜;故填:结束;铜;

(3)根据20g固体减少至16.8g减少了3.2g,减少的质量是氧化铜中含有的氧元素,据此可知原氧化铜的质量为:3.2g=16g;故填:16;

(4)解:设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生成CaCO3质量为y

CO+CuOCu+CO2

80               44

      16g        x

解方程x=8.8g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8.8g             y

解方程y=20g

答:生成沉淀质量为20g.

【点评】本题考查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关于化学反应式的计算,需要同学们能够准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理清物质间的关系,并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才可做出准确的计算.

 

相关题目

“走出去”——2010年纺织业的重大课题,中国纺织业在虎年
“走出去”——2010年纺织业的重大课题,中国纺织业在虎年似乎已站在新的希望之上:面向全球跨国经营。中国纺织业面向全球进行跨国经营 ①为经济
一带电小球在空中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受重力、电场力
一带电小球在空中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受重力、电场力和空气阻力三个力作用。若该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3 J,机械能增加1.5 J,电场力对小
(共12分,每小题3分)已知复数z=(2+)).当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
(共12分,每小题3分)已知复数z=(2+)).当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是:(1)零;     (2)虚数;  (3)纯虚数; (4)复平面内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
If I were you,I’d take a long walk before _______ to bed. That would   
If I were you,I’d take a long walk before _______ to bed. That would         help you_______.         A. going; relaxed                          B. go;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人们都会面对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有A、B、C、D、四个接线柱,将其中的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有A、B、C、D、四个接线柱,将其中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正确的连接方式最多有 A.一种        B.二
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
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时发生
2011年10月,由“英华达”推出的新一代国产智能手机“小米
2011年10月,由“英华达”推出的新一代国产智能手机“小米”投入市场,其所有850个零配件均通过国际市场采购。下图为其零配件供应厂方。据此回答8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