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年轻人与一位老者饮茶,年轻人喝了一口茶说:“据我所知,茶叶在高温之中的形态与制作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老者说:“是的,炒制好茶需要在温锅中慢慢揉炒,长达数个小时,茶中香味慢慢聚集。而若要炒制粗茶,那就简单了,把锅加热,半个小时足矣。但这样的茶满是焦火之味,饮之索然无味。”年轻人若有所悟:茶道即人道。人们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但经过岁月的打磨之后,就成了形形色色的人,品性高低不同。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品性源于磨砺
我站在历史的高处,遥望远方的山川,江河流逝,蔓延向希望的东方。夕阳照向古老的大地,孕育这片土地上的生命。这满地的生命,经过长途跋涉,经过持久磨砺,才有了各自或豪放,或坚韧,或忠贞的品性。生命之态就该是如此吧。
我们行走在人生这条亘古不变的旅途上,在坎坷中奔跑,从挫折中爬起,抖掉满身的忧愁,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法停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永垂不朽的英雄们,用有限的生命,散发无限的光芒,温暖我们的目光,诠释人生的真谛:品性,源于持久的磨砺。
傲岸不屈,磨砺出他的忠心。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南望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毡毛与草根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中沸腾着至死不渝的决心——精忠报国。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永远的苏武,傲然不屈,忘却富足,成就气节,苦难磨砺出他对大汉至死不渝的忠心。
凛然正气,磨砺出他的坚韧。
深陷牢狱,受宫刑之苦,他没有屈服,依旧屹立于历史的巅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直不阿,化做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这才让他能站在人生的高峰呼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刚直不阿的司马迁,身怀照亮天地的一身正气,拥有面对一切危难的坚韧。
踌躇满志,磨砺出他的豪放。
策一匹骏马,在黄昏的古道上奔驰。他曾以真诚的赤子之心,讴歌人生理想;他曾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传递豪迈、奔放、昂扬的激情。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的一腔热血。正因如此,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也不愿摧眉折腰去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呼“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才是真正的李太白,不崇拜庙堂的威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他正心正己,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未酬的壮志,磨砺出他的豪放与洒脱。
一钩弯月在云层中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英雄一声长叹,泛起屡屡芬芳。无论是苏武的赤胆忠心、司马迁的坚韧不拔,还是李太白的豪放洒脱,这些品性都源于他们在逆境中的磨砺。逆境中的磨砺应成为我们生命之舟上的压舱物。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船才得以平稳前行。
既然不愿意被风雨淋湿,何不未雨绸缪?既然不愿意屈服于坎坷,何不磨砺自己,让自己战胜困难?既然不能号令风雨,让日月臣服,何不趁早学会适应,为自己撑起一片璀璨星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品性源于不断的磨砺。从此,请开始磨砺自己吧,让品性回归自然,让灵魂回归内心!
文章标题就揭示出中心论点,接着分析问题,通过列举苏武、司马迁、李白的例子,加以论证这一观点,最后,总结强调中心论点,照应开头,呼应题目。本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议论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解析】
试题分析:本材料可以从以下方面参考立意:①好品性来自磨砺;②成功的人需要岁月的沉淀与积累;
③欲速则不达。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