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请概括一下诗歌中渔翁的形象。(3分)
答:
(2)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其尾两句,不必亦可。”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你认为此诗最后两句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4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请概括一下诗歌中渔翁的形象。(3分)
答:
(2)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其尾两句,不必亦可。”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你认为此诗最后两句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4分)
答:
(1)渔翁的形象:一个自遣自歌、独往独来于青山绿水中的悠然自得(自在),清高而又孤寂的形象。(悠然自得,1分;清高,1分;孤寂,1分。)
(2)A.我认为删去末两句为好。(1分)诗歌若止于“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更加有奇趣,渔翁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更加神秘,也表现了一个更加清幽的山水境界,可谓“余情不尽,余味悠长”;(2分)而加上末两句则显得平淡了。(1分)
B.我认为不删末两句为好。(1分)末两句扩大了诗歌的境界,由绿水而白云,画面更加开阔;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有一种自然的情味;借助“无心的白云相逐”,进一步表现了渔翁的孤寂。(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