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现有接近饱和的丙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现有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丙物质;恒温蒸发溶剂;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3)盐碱湖当地的居民,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结晶方法,冬天捞到的,其溶解度曲线与图中的  相似.

4)在t1时,将1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  g

5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演技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答案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冬天捞碱,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天晒盐,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用到质量的溶质溶解在一定质量的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

5)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

解:(1)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丙物质;恒温蒸发溶剂;升高温度.

故填:升高温度.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丙<乙<甲.

故填:丙<乙<甲.

3)采取冬天捞,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其溶解度曲线与图中的甲相似.

故填:甲.

4)在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将1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只有10g溶解,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60g

故填:60

5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乙和甲的质量分数不变,溶质质量分数是:乙>甲,因为丙在t2的溶解度小于t1时溶解度,因此丙的质量分数小于甲,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故填:乙>甲>丙.

点评: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相关题目

(09·焦作十一中期中)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的成就说明:必须把
(09·焦作十一中期中)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的成就说明:必须把坚持发展做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是 A.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
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 A.C
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 A.CuSO4、NaCl、Na2CO3 B.NaNO3、FeCl2、BaCO3 C.MgCl2、HCl、AgNO3 D.Na2SO4、KNO3、K2CO3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家园如梦(节选) 山 珍 (1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家园如梦(节选) 山 珍 (1)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难溶电解质的Ksp越小,溶解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难溶电解质的Ksp越小,溶解度就一定越小B.一般认为沉淀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时,沉淀就达完全C.用饱和Na2CO3溶
根据下列各反应现象所归纳的元素性质不正确的是(    )
根据下列各反应现象所归纳的元素性质不正确的是(    ) A.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没有紫红色的铜析出。不能说明钠的
 北京(40°N,116°E)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日同升,3月21日
 北京(40°N,116°E)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日同升,3月21日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刻是北京时间(    )A.6时整      B.5时44分C.6时16 分   D.6时04
已知函数y=f(x)是R上的可导函数,当x≠0时,有f′(x)+>0,
已知函数y=f(x)是R上的可导函数,当x≠0时,有f′(x)+>0,则函数F(x)=xf(x)+的零点个数是( ) A.0   B.1  C.2                       D.3
usan wanted to be independent of her parents .She tried _____ alone,but she didn
usan wanted to be independent of her parents .She tried _____ alone,but she didn’t like it and moved back home.  (2008  湖南 )  A. living   B. to live   C. to be living   D. having lived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