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小题目。
鹧鸪天·桃花菊
张孝祥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小题2】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小题目。
鹧鸪天·桃花菊
张孝祥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小题2】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1】①拟人,如“留连春色到秋光”,将桃花菊人格化了。②借代,用“九月黄”代指菊花。③用典,“东篱”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武陵”出自《桃花源记》,指其中的“渔人”;等等。
【小题2】①对菊花的赞美之情;②对辞官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③不畏权势的愤世嫉俗之隋。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 “留连春色到秋光”,将桃花菊人格化了,运用拟人的手法;用“九月黄”代指菊花,运用了借代手法;“东篱”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武陵”出自《桃花源记》,指其中的“渔人”,这是用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借代、用典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情感”“结合作品”,判断一首诗的情感,首先抓诗歌中的意象 “菊花”。然后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傲”“ 留连”, 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醉”,结合典故,可以分析出情感,对菊花的赞美之情;对辞官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不畏权势的愤世嫉俗之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例如题中的“傲”“ 留连”等。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例如题中的“醉”等。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特别,先给出情感类型,翻过老让考生回到诗句中,找出相关的景语和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