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为了限制塑料袋的大量使用,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出公告;从
人们把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由于人们时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一次性产品,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因此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手将用过的塑抖快餐餐具抛向窗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另外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舍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由于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l 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0吨,每年总量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成功研制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周期解。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是解决问题的一项有效方法。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3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l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油品,剩下的通过焚烧转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5.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B.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向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C.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白色巧搬带.
D.指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土壤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的污染现象。
6.下列对文末“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B.塑料垃圾被动物吞入,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的“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C.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
D.“白色污染”问题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B.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C.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D.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