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4分)菊 花[唐]元 稹秋丛绕舍似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4分)

菊 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

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解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相关题目

(5分)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现向95.6克水中加入4.6克钠,充
(5分)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现向95.6克水中加入4.6克钠,充分反应(有水剩余)。求:(1)生成NaOH的质量是多少?(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当前我国有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通常所指的是 …( )A.冶
当前我国有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通常所指的是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如图,AC是某市环城路的一段,AE,BF,CD都是南北方向的街道
如图,AC是某市环城路的一段,AE,BF,CD都是南北方向的街道,其与环城路AC的交叉路口分别是A,B,C.经测量花卉世界D位于点A的北偏东45°方向、点B的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A=120°,在底边BC上等可能地取点M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A=120°,在底边BC上等可能地取点M,则三角形ABM恰好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等于( ) (A)  (B)  (C)  (D)
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的能量
将人体的血液置于浓度为 9% 的食盐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
将人体的血液置于浓度为 9% 的食盐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血细胞( )。 A. 质壁分离    B. 呈正常状态   C. 细胞膜破裂  D
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
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的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   ) A.科学的哲学理论真正反映时代主旋律 B.正确的哲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