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石灰水试剂瓶瓶壁和瓶塞周围有

同学们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石灰水试剂瓶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为了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及形成原因,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资料】表是几种物质常温时的溶剂能力

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石灰水溶液显碱性

OH

Cl

CO32

NO3

Ca2+

1)对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和成因分析:

白色粉末的成分

形成的原因

可能是CaCO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能是CaOH2

暑假气温较高,溶质的溶解度降低或溶剂蒸发,石灰水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经过反复思考,同学们认为白色粉末还可能是二者的混合物.

2)设计实验:甲同学取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震荡,发现有白色固体不溶解,于是他得出粉末中一定有CaCO3,有人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  .为了得出较严密的结论,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取上述试管中的上次清夜,滴加12滴无色酚酞试液

 

 

向上述试管中的残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

 

白色粉末  CaCO3

由上述实验可知白色粉末的成分是: 

3)实际应用:向盛有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共收集到4.4g二氧化碳气体,试计算反应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

答案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石灰水在空气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同时氢氧化钙是微溶于水的,并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降低,而可能结晶析出,因此在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时要全面考虑,可能的其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物.由此设计实验,在验证具体含有什么物质时要通过明显的现象得出结论,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

1)若白色固体为碳酸钙,则应该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而生成的,故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然该白色固体也可能是水的蒸发而导致氢氧化钙析出;如果氢氧化钙是部分被反应成了碳酸钙,那么此时白色固体也可能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2)根据溶解度表可知,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所以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要验证该白色固体的组成可以结合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性质来选择酚酞试液和盐酸来检验;

3)反应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x=10g

答案:

1

白色粉末的成分

形成的原因

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CaOH2微溶于水(或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酚酞试液变红色

白色粉末中有CaOH2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CaCO3CaOH2的混合物

3)反应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0g

【点评】熟练掌握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知道氢氧化钙的变质的原因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应该密封保存.

相关题目

以下对漫画认识正确的有( ) 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儿,
以下对漫画认识正确的有( ) 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儿,收入差出好几倍! ①反映了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 ②这有利于提高效率 ③不符合按劳分
(1)下面是唐朝刘禹锡描写沙里淘金的一首诗,其中有的诗
(1)下面是唐朝刘禹锡描写沙里淘金的一首诗,其中有的诗句可能包含了化学实验现象或化学实验过程,请在这样的诗句后面写出相应的实验现象或实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个人终其一生的生活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硅酸是不挥发性酸,它能与食盐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硅酸是不挥发性酸,它能与食盐反应生成氯化氢 B.氢氟酸能和玻璃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氢氟酸要存放在塑料瓶中 C.水玻璃
下列模式图中,能正确表示骨骼肌与骨、关节之间关系的是(
下列模式图中,能正确表示骨骼肌与骨、关节之间关系的是(     )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
部分“风水从业者”通过自我神化包装,借助互联网交易平
部分“风水从业者”通过自我神化包装,借助互联网交易平台高价兜售风水吉祥物,赚取高额利润。这些骗局虽然十分低级,但受骗者仍数以万计。出
七月份,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 A.接
七月份,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 A.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B.地势高 C.纬度高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