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繁星与野花(有删节)詹克明凌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繁星与野花

(有删节)詹克明

凌晨,在哀牢山脊一方坪地,举头望空,满天星斗密密麻麻又大又亮,像一颗颗打磨得晶莹璀璨的大粒宝石,镶嵌在黑天鹅绒般的穹隆拱顶,煞是壮观。农历三月初十的月亮此刻早已落山,而接班的太阳还远在地球背面。这块暂时没谁称霸的暗夜,正是群星踊跃展示自己光彩的最好时机。

夜静人寂,无云无雾,正是观星大好时机。放眼六合,天无涯、地无垠,星系星团更是无穷计。孤旅客居,边隅之地,孑然独对几大无限,又怎能不发人感慨,诱人哲思呢?

忽地南天驰过一线流星,只是细细的短光,隔时又是一颗,仓促滑过。不久,北天两颗拖曳着长尾的流星次第而驶,两者间隔不足一分钟。头顶上又有两条长线,方向相反地掠过。在大城市的朦胧夜空里,连星都稀稀拉拉,更难得看到这细弱的流星。忽见天边一极弱的星在缓慢移动,单色不闪,且走直线,显然不是飞机(夜航机为彩色闪光灯),长时间匀速行走,且不湮灭,更不会是流星。大概是颗人造卫星之类的人工航天器件。在大自然无数繁星中,人造之物竟是如此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只要望望星空,就足以把人类的傲气打掉。

在哀牢山上你可以看到真正的漆黑夜色,这在城市是见不到的。现代文明使城市人失去了真正的“黑夜”,他们所拥有的夜空,至少是用掺了几十倍水的墨汁涂抹出来的。只有这净空净水的哀牢山上,你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真正黑夜。这是一种只存天鸣地籁,充满宁馨安谧的大静之夜。独自一人沐浴在这浸透了太古之初,本源之静的夜色中,人的灵魂也能归于最澄澈的宁静。

“黑”是一种崇尚无限渊深的信仰,是一种对未知的永恒追求,是一种对人类文明清醒的自知之明。科学的旗帜应当是黑色的!科学家正是那些背对光明面向黑暗的人。他们很像是那些潜入最深煤矿底层,在完全没有矿灯照明的黑暗中,摸索着挥镐凿煤的采煤工。运送出去的煤炭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但这里有更多的未知无明,有着更多的误入歧途,也有着更多的陷阱与风险,马克思曾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

“黑”的背景与“星”的幽光形成了显著的明暗反差。幽光蕴涵着神秘,黑暗隐藏着未知。正是这种未知与神秘的交织,人们对星宇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敬畏,并在敬畏中存在一种企盼。黑暗中的光明之星总会给人希望。

天开始蒙蒙亮了,我漫步于清晨的山乡小路上。此地到处是不知名的野花,品种繁多,星罗棋布。忽然想到,这野花不也是地上的“星”吗?不同之处在于,天上“星”是黑色衬底的点点晶莹;地上“花”是绿色衬底的点点靓丽。只是不论在形态上还是色彩上,野花都比繁星更加丰富多彩。它们斑斓七彩,花形奇特,有的清艳含露,个性分明,丰神异彩,奇葩逸丽;有的三分憨野,七分自在,雨洗风梳,自我天然;有的颇重集体意识,每一朵花都平凡细小,貌不惊人,但构成的花簇整体却对称严谨,布局精巧,展示了一种高层次的组合美;更有一种粗大豪放者,似穗似花,大大咧咧地垂在那里,体现了一种我行我素,与汝何干的自主逸气。野花都各有自己的性格,有一种“家花”普遍缺失的自尊。

“星”与“花”虽然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虚幻,一个真实,一个远离人间,一个近在咫尺,但它们都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象征。

“星”与“花”体现一种自在的纯。星之出冥暗而不晦,恰似花之出污泥而不染。“星”与“花”幻蕴出一种自在的美,这种美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宽舒与安宁。“星”与“花”幽旷出一种自在的静。它们远离喧嚣,疏逸尘寰,让人感受到一种沁心入骨的恬静。

俯首可见野花遍地,仰头可望繁星满天!

14.作者为什么说“现代文明使城市人失去了真正的‘黑夜’”?(4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只要望望星空,就足以把人类的傲气打掉。

答:

2)马克思曾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

答:

16.文章为什么又写到“野花”?“野花”有什么特点?(6分)

答:

17.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的含意和作用。(6分)

答:

答案

14.4分)因为城市的黑夜喧嚣、空气不纯净,夜色不浓。不能使人感到内心宽舒和宁静。(两句各2分)

15.6分)(1)星空浩瀚无垠,星光闪耀,人类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2)形象地比喻科学研究也会“误入歧途”,也有“陷阱”与“风险”;从事科学事业,需要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或“需要胆量和勇气”)。(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是为了和“繁星”映衬,以突出文章主旨。野花的特点:(1)品种繁多;(2)衬底靓丽;(3)形态(色彩)丰富;(4)独立的个性(自尊)。(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17.6分)大自然是让人敬慕(敬畏)的,表达了现代人对自在的“静”、“美”、“纯”(“远离喧嚣,疏逸尘寰”)生活的向往(或“表达了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作用:照应标题,升华文章主旨。(共6分。含意4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题目

1919年,Langmuir提出:原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的分子,互称
1919年,Langmuir提出:原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的分子,互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近,称为等电子原理。后来,该原理被推广
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不能用铝制容器贮存     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增加 C.常温下都能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完全正确的一
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性质与用途B安全常识 N2性质稳定——可作灯泡填充气 石墨很软——可作电极浓
若集合,则=                                
若集合,则=                                            (    ) A 、              B、  1                  C、 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18分) 零 分 小旦从戴眼镜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18分) 零 分 小旦从戴眼镜的汪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
  Researchers from France and Italy discovered that Canadian parents are less
  Researchers from France and Italy discovered that Canadian parents are less strict with their children than mothers and fathers in France and Italy. “Our most important finding was the differ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小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小王真是不可理喻,尽管这道题老师讲了多遍,但是小王还是做错了。     B.任何一个人的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