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①圉:同“圄”,养马的地方。
1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焉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D.①向者何往? ②昔者十日并出
15.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就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忌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17.断句和翻译。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②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
(2)用“/”给下面的阅读材料断句。
(宴)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于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13.B
14.A
15.C
16.C
17.(1)①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问:“之前你去了哪里?”②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
(2)断句:(宴)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于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B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A 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 荒田:没有开垦耕种的田地;D 故乡:家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不相同”。A①焉:助词,不译;②焉: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B所以:……的原因;C于:介词,“在”;D者: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B项中“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的“所以”是……的原因,将解释代入“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翻译,完全讲通,即可以确定两者一致。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全都表现 ‘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接着浏览语句,选出的句子主要是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还有延徽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例如本题中筛选关键词为“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然后结合上下文,翻译所给句子,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表述错误,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7.
(1)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首先关注得分点,这是考试拿分的关键。①“拊”“向者何往?”②“叛”“得无” “取死”。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这些往往是得分点,比如题中的“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以事具告”,要先调整句式再翻译。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先结合整体的语境弄懂大概意思,正确断句“(宴)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于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结合上下文,推断句意,然后再审读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首先要抓人名 “忠臣”,虚词“而”“ 也”句首发语词“夫”指示代词“是”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题中句子首先要抓人名 “忠臣”,虚词“而”“ 也”句首发语词“夫”指示代词“是”断句。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题中就出现时间副词“时”。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参考译文】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