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一20题。(18分)明天是农历“小年”。再过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明天是农历小年。再过几天,大年在即。对过年,一方面,人们盼年、望年,千辛万苦回家团圆;另一方面,许多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

与一般人停留在感性层面相比,在冯骥才眼中,怎样过年,并非有意思与否的小事。走进古典与现代风格兼备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坐在满眼都是石雕、木刻等古今瑰宝的会客室,听这位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者过年的解析――对过年的涵义,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对过好年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记者现在许多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有意思。但是一到过年,在外的人还往家里跑,形成春运景观。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冯骥才: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农耕社会,人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和谐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旧的一年去了,新一轮生活开始。这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旧的一年里不管有什么灾害和不快,都希望不要再发生,更盼望新一年生活更好。所以过年有许多重要的避邪、纳福的仪式,如贴门神、挂红灯笼等等。

过年是放大了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平时不吃的东西,过年要吃了;平时不大说的愿望,比如发财,过年时可以直接说出来。过年也是一个情感的总爆发。所有的人际关系,这时集中体现。要祭祖,怀念祖先;拜望亲朋好友,表达情谊。开始是从社会回到家庭,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然后从家庭走向社会,过了年由近到远向亲友拜年。春节在传统节日中时间也最长,从过小年开始,初五又是一个小年,甚至严格地讲,过了腊八节,就开始过年了。最后,到正月十五,成为传统的嘉年华

春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企盼、爱憎。尽管有人说年味淡了,但是人们心底还有看不见的文化记忆。所以有春运、有民工潮民工潮实际上是个特别让人感动的文化现象。每年我都要到车站看一看,心里很感动。人们仍盼着年,人们没有忘记年。年,仍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

记者:人们盼年、望年,但是真正到了过年,不少人又觉得索然寡味。原因在哪里?

冯骥才:缺少必要的载体。现在农耕文明正在向工业文明转化。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奏已不那么密切了。尤其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更大。比如,原来住带院子的房子,大门、房门贴上对联,格外喜庆。现在单元房的单扇铁门,就不好贴对子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兴趣点分散了,传统的载体像贴年画、挂灯笼、贴窗花等等,都失去了魅力。我们的年被稀释了。

当然,已经有一些新载体,比如春晚。虽然人们边看边骂,但如果没有春晚,会骂得更厉害。春晚符合过年的几个需求。一是适于全家围坐在一起看,过年讲求团圆;二是可以熬过午夜12点,要守岁嘛;三是内容以欢乐为主,笑星最受欢迎,因为人们这时最需要笑。笑星要感谢我们的春节,没有春节,就没有笑星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又要骂春晚?因为有一点不符合。所有的民俗,主人是自己,都是可以参与的。比如放鞭炮,自己放才过瘾;喝团圆酒,可以一直喝尽兴。但是春晚不管好坏,都只能看,不能参与。但不管怎样,它是电视时代创造的过年新载体。

只要重视和用心,不少过年载体可以被创造出来。比如天津剪纸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现代人需求。聚宝盆剪得很小,往衣柜上一贴,就有年意了。还有拇指盖儿大的小福字,贴在哪儿呢?贴在电脑上,小小的往那里一贴,心里就有了安慰,年味也有了。所以只要动动脑子,新载体不难找到。

记者让春节更适应现代人生活,确实需要多动脑子。在这方面,政府部门有哪些事可做?

冯骥才最好少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过年,比如禁放鞭炮。鞭炮的声音也是人们对春节的一种记忆,增加了年的味道、氛围。不要轻易减少受欢迎的传统载体。

但是对传统节日,政府也有保护义务。当然,只申遗不行,关键是得让人们认真过、过得好。没人爱过的年,就是申遗也没用。韩国端午祭,成千上万人参加,城里乡下都演出。不要怕别人抢先申遗,关键是自己拿不拿节日当回事,发掘和保护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现在把不少传统节日简单化了,春节就是吃饺子,端午就是吃粽子,中秋就是吃月饼,节日都成了美食节了。很多传统的习俗、礼仪,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的仪式,全部都消失了,这样年味怎能不淡?

今年两会我要专门提一个提案,把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春节最重要的是三十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忙活,才有节日气氛。现在三十不放假,人们虽没心思在单位呆了,却也没法安心做过年准备,势必一切从简。春节后过了初五,年已结束,该拜的拜过了,后两天基本上是垃圾时间,没有什么内容,把过年的快乐给下去了。假期前调一天,增加一个黄金日,减少一个垃圾日,才与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合拍。保护民俗文化,首先要了解民俗的心理、传统的规律,保护才有效果。

记者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民俗也要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看来,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冯骥才民俗的延续对促进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民俗不会一成不变,重要的是寻找新载体,同时要继承传统的文脉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中心,专门研究每一个传统节日怎么过,如何将传统民俗与现代人生活结合起来。大的门神画不好贴了,可以做个小门神牌,在门上挂一下。它是民族的门神,不是圣诞老人。不少中国人过圣诞,不知道圣诞本意是什么,但我们知道门神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愿望,一种寄托。应该多做细致的工作,不要行政化地搞某某文化节之类,只体现当地政府的政绩,不能使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得到弘扬,使人们的精神情感得到抒发。尤其我们有十年动乱,许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原来的记忆遗失了,甚至不少年青人不知道门神是谁了。所以我们不只是转型,还要重拾,从细节做起,在把握传统文脉的同时创新载体,让民俗文化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

(摘自《人民日报》2007.2.9

17.在回答记者的第一个提问时,冯骥才谈到了自己对“过年”的涵义的理解,请加以概括。(4分)

 

18.纵观整篇访谈,针对记者的提问,冯骥才作出了哪些回答,请分条概述。(6分)

 

19.访谈提问讲究一定的技巧,请结合文意,谈谈记者为什么从“春运景观”展开访谈?(4分)

 

20.读了本访谈,你想到了哪些“过年载体”,试举一例并简述理由。(文中提到的除外)(4分)

 

答案

17.过年是放大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理想。(2分)过年是一个情感的爆发。(2分)

18.①年,仍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2分)

②年味变淡,是因为没找到新的过年载体。(2分)

③在推陈出新中继承传统的“文脉”。(2分)

19.“春运”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人们内心的“过年情结”,同时也是被访谈的对象关注的现象,由此切人,易于由浅入深地展开访谈,进一步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4分)

20.示例:除夕零点许愿,折既是丰富了过年的活动又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企盼。(4分)

相关题目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花开花落B.北雁南飞C.孔雀开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花开花落B.北雁南飞C.孔雀开屏D.潮涨潮落
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at they never __________. A. lost hearts     B.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at they never __________. A. lost hearts     B. lost their heart   C. lost heart    D. lost their hearts
 两个金属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它们的密度比为2:5,高度之
 两个金属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它们的密度比为2:5,高度之比为3:1,若把它们竖直放在水桌面上,它们对桌面的压强比是多少?
下列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pH=7
下列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pH=7的溶液:Na+、Fe3+、Cl-、SO42-    B.c(H+)=1×10-2mol·L-1的溶液:Na+、NH4+、CO32-、SO42- 
You       return the book now.You can keep it till next week if you like
You       return the book now.You can keep it till next week if you like.    A.can’t       B.mustn’t            C.needn’t     D.may not  
明确提出“天赋人权“理论的著作 A.卢梭 B.洛克 C.斯宾诺莎
明确提出“天赋人权“理论的著作 A.卢梭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多难兴邦”贵在“兴”。“多难兴邦”就要自强不息。这
 “多难兴邦”贵在“兴”。“多难兴邦”就要自强不息。这是因为(     ) A.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有条件的                   B.矛盾双方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