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月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瓦檐处的植物。
⑴简析第三句中“湿”和“满”的表达效果。(2分)
答: .
⑵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在写菊,且借咏菊表达自己的志向,请据此作出简单分析。(6分)
答: .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月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瓦檐处的植物。
⑴简析第三句中“湿”和“满”的表达效果。(2分)
答: .
⑵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在写菊,且借咏菊表达自己的志向,请据此作出简单分析。(6分)
答: .
【答案】①第一句写菊从枝叶上看和蓬蒿类似,貌不惊人。第二句写重阳节时,人们采撷菊花戴在鬓上,对菊花很喜爱和尊重。第三句写菊花美丽芳香的高洁气质。第四句把菊花和虽居高位却没有什么用处的瓦松对比,表现菊花的高尚品格。
②作者托物言志,表明自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四句分析一句1分,作者志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