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醳:(shì)通“释”,释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                             微感:暗中劝导

       B.共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执: 拘捕

       C.苏秦乃门下人不为通                                       诫:叮咛

       D.已而楚相亡璧,门下张仪                                   意:在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术,苏秦自不及张仪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然恐秦攻诸侯,败约后负     臣固知王不忍也

       C.独秦能苦赵,遂入秦         无伤也,是仁术也

       D.此在吾术中不悟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投靠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D.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2)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答案

1B(意:怀疑   

2BA项第一个以是认为之意,第二个是因为之意;B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无意义; C项第一个乃是于是之意,第二个是之意;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3D(张仪表明他不会在在苏秦在位时攻打赵国,而并非一辈子不攻打。)

4.(1)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2)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去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商议攻打诸侯的计划。

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发愤的意志,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况且有苏先生在位,我难道能摆脱他的掌握吗?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相关题目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山顶洞人相比,说法错误的是 A.工具的制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山顶洞人相比,说法错误的是 A.工具的制作技术更先进                B.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 )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
(6分)将镁、铝的混合物0.1 mol 溶于100 mL 2 mol/L H2SO4溶液中,
(6分)将镁、铝的混合物0.1 mol 溶于100 mL 2 mol/L H2SO4溶液中,然后再滴加1 mol/L 的NaOH溶液,沉淀质量m 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 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计算:
两颗人造卫星A、B的质量之比mA∶mB=1∶2,轨道半径之比rA∶rB=
两颗人造卫星A、B的质量之比mA∶mB=1∶2,轨道半径之比rA∶rB=1∶3,某一时刻它们的连线通过地心,则此时它们的线速度之比vA∶vB=        ,向心加
如右图所示,作用于O点的三个力平衡,设其中一个力大小为F
如右图所示,作用于O点的三个力平衡,设其中一个力大小为F1,沿-y 方向,大小未知的力F2与+x方向夹角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F3只可能
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
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含4mol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可生成22.4L氯气 B.标准状况下,2.24LCl2 溶于水,转移的
我们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
我们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这样做( ) ①符合国际社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