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 远  行 李森祥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

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我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就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们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在我枕头旁放上一套新衣,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的。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湿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亲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李森祥,衢州籍作家)

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结合母亲的言行,如母亲给“我”做最爱吃的饭菜、杀鸡给“我”吃、给“我”钉扣子等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案:①母亲深明事理 ,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歉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得少于两点)

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揣摩当时“我”感动的心理。

答案(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寄托“我”的情感。

答案: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4.【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从距家的距离体会“远”的含义,从情感上体会“近”的含义。

答案:“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牵挂,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相关题目

翦伯赞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通史和
翦伯赞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通史和中国民族史的史学家。(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第一节:短文改错(每空1分,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第一节:短文改错(每空1分,满分10分) 请按下列情况改错。 该行多一个词: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在该行右边横
 以乙醇为原料,用下述6种类型的反应:(1)氧化;(2)消
 以乙醇为原料,用下述6种类型的反应:(1)氧化;(2)消去;(3)加成;(4)酯化;(5)水解;(6)加聚,来合成乙二酸乙二酯()的正确顺序
 There isn’tbeef in the fridge. I must buytoday. A. some; some       
 There isn’tbeef in the fridge. I must buytoday. A. some; some                                             B. any; anyC. any; some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
某元素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
某元素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 为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A
0.1mol/L的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0.1mol/L的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c(Cl-)> c(NH4+)> c(OH-)> c(H+) B.c(NH4+)> c(Cl-)> c(OH-)>
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为G,则在距地面高度为地球
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为G,则在距地面高度为地球半径的1倍时,所受引力为:(  ) A.G/2             B.G/3            C.G/4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