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

17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3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

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6分)

答案

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地区)为中心。(3分)

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明末清初,传教士东来,西方地理知识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或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

全球史观: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革命史观: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2分)

相关题目

若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
若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mol/L的 CaCl2溶液中所含Cl-数为0.2NA B.7.8g 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C.常温常压下
(一)微笑的可乐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
(一)微笑的可乐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
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
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H2O2═N2↑+4H2O,据此判断肼的化学
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
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
文言文阅读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
文言文阅读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
;              
;              
镁粉撒入很稀的硝酸溶液中可产生硝酸铵,反应中还原剂与
镁粉撒入很稀的硝酸溶液中可产生硝酸铵,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及反应中消耗镁与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     )。A.1∶4和2∶
任何一种细胞的质膜均由下列成分构成: A  脂类和蛋白质 
任何一种细胞的质膜均由下列成分构成: A  脂类和蛋白质    B  只有脂类    C  只有蛋白质    D  脂类和多糖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