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拯救诗人 冰 点 一张宽大的床板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拯救诗人  冰 点

一张宽大的床板被当成桌子,上面残留着他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痕迹。一瓶已经被冻得凝固的食用油,粘着辣椒、很久没刷过的饭碗,两个半鸡蛋壳,以及3把挂面。剩菜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油腻腻地瘫在一次性饭盒里,这都是朋友们在饭店吃饭时为他打包的剩菜。

这是距离北京市中心29.9公里的宋庄辛店村。何路,诗人何路,就住在这里。

这个重庆男人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擅长挨饿的人,至少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做过火锅店老板、记者,不但无须风餐露宿,而且还拥有“几十万元的家财”。

何路自称已经为诗歌坚守了17年,而其中的16年,他都在挨饿。

从一年前开始,诗人何路暂时不用挨饿了。一场大病后,人们给他捐款共89688元。

转折发生在2009年2月14日。那一天,已经发烧了十几天的何路倒在自己住的出租屋里,心想着“这次可能要交命了”。衰弱的病人被前来探访的朋友发现,并送进了北京市通州潞河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急救。很快,由于呼吸衰竭,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一群挤在病房外的艺术家勉强凑够了住院费,但医生告诉他们,这个病每天的花费都在5000元到10000元之间,很多人立刻就傻掉了。

突然间,这个穷得叮当响的诗人陷入了一个世俗的困境里,没有钱只有诗歌的话,他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抢救一个穷诗人的行动立即开始。何路病危当晚,胡月朋就把文章《死磕派诗人倒下啦》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

这篇文章开始在网上传播的同时,已经与何路失去联系10多年的卧夫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与何路不同,卧夫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这个生长于黑龙江省矿区的男人,曾经放弃团市委书记的职位,从家乡带着400粒安眠药来到北京,想创办文学刊物,结果钱款被骗;无奈之下,他去到圆明园画家村,计划“静心写一部长篇小说”,但仅仅半年之后,身上的钱就花没了。他曾经只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吃饱?”

一些诗人选择依靠资助进行创作,但卧夫却下定决心,如果是因为生存原因,“我绝不会向他人开口借钱”。最终,他离开了画家村,并成为一家外企的市场部经理,但他一直将“诗歌梦”珍存。

当为诗人何路呼救的声音在网络上传递时,有人要求看到何路的诗,借以证明他“到底有没有料”。但他发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连网络上也没有何路作品的任何影子。

“我无法提供他的作品,我也无法证明他的身份。但他的确是一位真诚的诗人。”何路的一个朋友无奈地说。

除去不能看到作品,诗人和正在帮助诗人的人受到了一些网友的猛烈抨击。有网友说:“一个人没有生存能力是可耻的,可恶的,没办法给生命一种健康的状态,我讨厌听到‘艺术家很饿’。”

不过,也有人这样说:“饿死这样的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幸与耻辱。”

“为艺术而艺术的家伙”越来越少了,但何路正是其中之一,他“质疑劳动的价值”。

事实上,诗人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流行了。曾经月发行量54万本的《诗刊》,如今据说已经下滑到2.5万本。大多数诗人也不再忍饥挨饿。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教授、小说家或者房地产老板,几乎没有人以流浪为生。因为“一个人只靠写诗是很难维持生活的”。可是在宋庄辛店村的这个农家小院里,你可以同时碰到两个——何路,和他的室友曾德旷。

和何路在同一个院子里挨饿的曾德旷,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小有名气。他因为诗歌而被称为“顾城的接班人”,去年西安一次笔会的开幕式上,曾德旷上台朗诵了自己的诗,当即被观众们追为偶像。

曾德旷想赚钱。他的诗集《经过多年以后》出版后,他将这本定价15元钱的诗集卖到300元一本,最后“竟然还真卖出去了两本”。这样的好事不常出现。结果,5年以后,他仍然带着卖不完的诗集在各地流浪。他比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坦白:“我不想劳动,我不想参加工作,我就想写东西。”不过,他已经不再写诗了,因为“写诗写得再好也不足以谋生,这条路太难走了”,他决定回家,“再也不回北京了,也不写诗了。我不想再这样混下去了。宋庄不能给我希望”。

不过,何路还会留在这里,曾德旷觉得,这“或许是因为他在这能找到希望”。

(选自201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综观全文,应如何理解“拯救诗人”这一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主写何路的同时,还穿插写了曾德旷和卧夫,试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一个人没有生存能力是可耻的,可恶的。”也有人认为:“饿死这样的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幸与耻辱。”请结合文本中的“何路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拯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诗人。②拯救为艺术而艰难奋斗的诗人(或:拯救濒临灭绝的诗歌艺术)。

2.①这三个人,是宋庄辛店艺术家群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代表。何路是坚持为纯粹艺术而奋斗却活得很艰苦的艺术家代表,曾德旷是因无法忍受艰难而放弃奋斗的艺术家代表,卧夫则是在随俗中获得生存的艺术家的代表。②文章通过这三类人的不同的生活道路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不同的生活状态,引发读者对艺术家的追求、对中国的艺术现状进行深入的思考。

3.看法一:何路是一个不愿随俗而追求纯粹艺术的诗人,但在现时这个商品化的时代里,他这种追求的结果只能是饥寒交迫。如果时代只允许商品化的艺术存在,如果像何路这样的诗人被饿死,应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幸与耻辱。

看法二:何路的追求值得肯定,但如果无视商品化社会的现实,而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纯艺术,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无法保障,这样的人不但不配艺术家的称号,而且也是可耻的。

 

相关题目

设{an}是集合{2s+2t|0≤s<t且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设{an}是集合{2s+2t|0≤s<t且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即a1=3,a2=5,a3=6,a4=9,a5=10,a6=12,…,将数列{an}各项按照上小下大、
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在通电
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燃烧 C.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D.
Among rich countries,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ork the longest hours. They w
Among rich countries,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ork the longest hours. They work much longer than in Europe. This difference is quite surprising because productivity per hour worked is the same in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__.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__.
某次野炊活动中,同学们携带了铁锅、牛肉、面条、西红柿
某次野炊活动中,同学们携带了铁锅、牛肉、面条、西红柿、食用油、食盐、味精、肥皂.固体酒精、纯净水,等物品. (1)野炊时,小明点火后,小
(2011•南京)如图是一个三棱柱.下列图形中,能通过折叠
(2011•南京)如图是一个三棱柱.下列图形中,能通过折叠围成一个三棱柱的是( ) 
(10成都11)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
(10成都11)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相同质量的a、b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6分) 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妈妈爱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6分) 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夭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