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小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1.对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22.将下面句子的虚词填写完整:
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
A.也 矣 者 也 B.矣 者 也 也
C. 者 也 矣 也 D.矣 也 者 也
2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4.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25.翻译下列语句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6)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1.C
22.D
23.C
24.C
25.(1)考虑到官员人数不够用,就统计在本地境内居住而没有在任的官员,发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分担工作。(2)家中的两个儿子才智低下,不能通晓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是李巡还是什么的忘记了)死了,(是什么远,一个人名,忘记了)就被俘虏了.(3)灾祸常常是由小事情积累出来的,有勇有谋的人多为沉溺享乐所困,哪里只有宦官是这样的。(4)等到出去以后,有人要怪罪刚才想要出来的人,而且我也后悔跟随他们而没能尽情享受那游玩的乐趣。(5)我观察他(指圮上老人)用小事来显现自己的意图,都是圣贤之人给对方提醒告诫的意思。(6)然而我经常听说风俗与教化相互影响和变易,我怎么知道现在这些与古时候所讲的那些有什么不一样呢?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火尚足以明也”中的“明”应该是“照明”的意思。是活用做动词,选项中的解释错误,忽略了活用。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将 “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补充完整,第一处,表陈述,第二处,句末陈述;第三处,应该是“……的人”;第四处,句末表判断。四处依次应该填矣、也、者、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为语气词,“矣”较为常用。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语段翻译为:“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虚词“者”主语“后世”初步判定句读。正确断句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虚词虚词“者”主语“后世”初步判定句读。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将选项带入原文中,即可发现C项表述错误,原文第二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阅读第二部分,找到原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B项属于曲解文意
25.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首先关注得分点,这是考试拿分的关键。(1)注意 “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定语后置句式;(2)“通知” 通晓;(3)“忽微” 小事情(4)“其”自己;(5)“相与”相互;(6)“移易” 相互影响和变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这些往往是得分点,比如题中的“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以事具告”,要先调整句式再翻译。
【参考译文】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