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尚节亭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大易:指《易经》。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    

B.而之曰“尚节之亭”     名:命名,起名

C.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D.故国,大节也           让:辞让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

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之亭”的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12.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答案

9.C

10.C

11.A

12.(1)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2)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解析】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题中,C项对“信”的解释有误,应解释为“的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扣紧题干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其中,是写竹之有节,是谈自然界的节气,是写黄中立的淡泊之心:它们都不合乎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两句的选项都应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A项表述错误,应为:花草树木得了节的中和之道,就能枝繁叶茂,反之则生出坏草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不仅仅是好玩而已。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茎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竹子,(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那里就做对了,在季子那里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选择得不精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相关题目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某工厂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有效地防止了生产过程中噪声和
某工厂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有效地防止了生产过程中噪声和粉尘对工人身体的危害。这保护了劳动者 A.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
           a full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the committee spent a who
           a full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the committee spent a whole hour exchanging their ideas at the meeting. A. Have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汉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汉朝遇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汉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汉朝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
If I can help _____, I don't like doing exercises on cold winter mornings.   
If I can help _____, I don't like doing exercises on cold winter mornings.        A. that                         B. it                          
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 (1)写出
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一团棉花放在试管口的主要作
设函数y=x3与y=()x-2的图象的交点为(x0,y0),则x0所在的区
设函数y=x3与y=()x-2的图象的交点为(x0,y0),则x0所在的区间是( ) A.(0,1)                        B.(1,2) C.(2,3)                  
已知酸性大小:羧酸>碳酸>酚.下列含溴化合物中的溴原
已知酸性大小:羧酸>碳酸>酚.下列含溴化合物中的溴原子,在适当条件下都能被羟其(-OH)取代(均可称之为水解反应),所得产物能跟NaHCO3溶液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