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6.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7.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16.起首两句,写兵祸不止,以至于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或为全篇奠定基调)。
17.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四海”二句,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此二句是叙事,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一任金人兵临建康,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四海”二句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其时吕祉帅建康,辟陈克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职期间,陈克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秦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技巧点拨】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此词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定基调,立纲领。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
17.
试题分析: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李词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技巧点拨】比较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1)要通读这两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