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马一浮启蒙早,幼年跟着母亲学文,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延师。

B.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C.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态度。

5、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4分)

6、有人认为马一浮人生能有大成,这与他读书特别多、中西结合是有关联的;也有人认为这与他自己的天赋有更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

4.B

5.①多处引用,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如: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任举一例即可)(2分)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1分)。③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传主形象,使读者对传主有更全面的了解(1分)。

6.示例1:能成一代宗师,应该是与读书有特别大的关系。①起始就跟随母亲学文,有了良好的习惯。②读书之多,无有能及。曾经读完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这为他的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东西结合。他学习了西方文明,翻译研究了西学,并认识到西学和东方之学的关系。西学生活为后来得出“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的结论打下了基础。后来认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肯定了传统的文化。(观点明确1分,分析一点2分)

示例2:能成一代大师,更源于他自身的异人天赋。①他的智慧过人,就说明了他的天赋异人,所以他的老师郑举人就辞馆了。②他的过目不忘,是一般人企及不了的。一生阅书无数,被誉为“读书种子”。③诗歌造诣极高,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说明他的天赋之高。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书法亦精纯,被评价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这些方面的成就说明了他的天赋是无人可及的。

相关题目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九大商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
The weather is awful. If it gets _________, we can go out and have a basketball
The weather is awful. If it gets _________, we can go out and have a basketball game with Class 2.     A. good          B. well             C. better            D. b
It’s very late at night,  ____ our teacher is still working .A.andB.butC
It’s very late at night,  ____ our teacher is still working .A.andB.butC.orD.so
任务型阅读     Maybe Snoopy is the coolest dog in the world; maybe Snoo
任务型阅读     Maybe Snoopy is the coolest dog in the world; maybe Snoopy is one of the greatest kids on two legs. He is a happy-go-luck(逍遥自在的)dog everyone loves.     Snoopy is
Kevin consulted his teacher abouthe should study abroad after graduation.  A.w
Kevin consulted his teacher abouthe should study abroad after graduation.  A.whether        B.where          C.when         D.that 
(08潍坊)如图a所示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该实验证明了   
(08潍坊)如图a所示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该实验证明了                             
- _______ the online school, Wang Huansheng got a good education.       
- _______ the online school, Wang Huansheng got a good education.        -Yeah. Online classes are very convenient _______ the children like him. A. Thanks for, for             
有关城市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社会大分
有关城市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城市的出现 B.城市都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 C.世界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中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