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天下之大节者,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然而不能者,有所也           蔽: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后之君子,常而习故             蹈:遵循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动其心  B.伊尹耕有莘之野 

草拂之色变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D.其全才而制天下

士大夫族            君何知燕王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4分)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3分)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3分)

答案

12.A  

13.D

14.A  

15.C   

16.(1)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采分点:果、洁、忠信、未始,共4分)

(2)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采分点:不正、犯、宾语前置句,共3分)

(3)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采分点: “而”、“让”、宾语前置句式,共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考生对句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是,所解释的含义是否与句子语境一致,或是否为句子中的本来含义。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A项“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中的“狭”本是形容词,此处考查词类活用,此处“天下狭小”只是主观的看法,故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狭;如果解释为使动,就真的成了这种状态,这与句意不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其后跟的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解释为“凭借”。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因后面跟的是地方);第二个“于”是介词,对(因后面跟的是对象)。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是代词,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一浏览语句,把握大概意思;二寻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本题断句的依据如下,一抓前后对称的句式,“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太甲不以为专”;二抓名词代词,“是”“之”“君”。断完要通读一遍,防止有于理不通的地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与之比较,常有以下几个误区: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虚词等等。C项并非为了证明此观点,是为了说明。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为翻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要有文采,三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实词,比较灵活的运用好虚词,注意文言句式、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联系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望文生义,这样才能准确翻译。①果,果真;洁,廉洁;忠信,忠义守信;未始,未必。②不正,不正当的手段;犯,冒犯;“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③“而”,却;“让”,推让;“孔子安取哉”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为“孔子取安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

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相关题目

图示为一简谐波的一段图象,已知d点到达波峰的时间比c点早
图示为一简谐波的一段图象,已知d点到达波峰的时间比c点早0.01s,ac间的水平距离是4.5m,则该波的传播方向为                ,波速为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完成56~57题。 56.“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
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上的点,且OC∥BD,AD分别与BC
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上的点,且OC∥BD,AD分别与BC,OC相交于点E,F,则下列结论: ①AD⊥BD;②∠AOC=∠AEC;③CB平分∠ABD;④AF=DF;⑤BD=2OF;
如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各项中,不正
如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用于置换反应B.反应中乙、丙两物质质量比为2:7C.图示中x的数值为4D
Three blondes (金发碧眼的女人) were being trained to become detectives b
Three blondes (金发碧眼的女人) were being trained to become detectives by a policeman. To test their skills in recognizing a suspect (嫌疑犯), the policeman showed the first blonde a pict
【阅读古典文化】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
【阅读古典文化】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
“一滴水中约有1.6×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分子间可
“一滴水中约有1.6×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分子间可以再分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