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吴中书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吴中书事

杨乘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传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14.【理解赏析】(5分)

C D(C项颈联属于实写,而不是通过想象来写景;D欲辞官归隐分析不当,诗中看不出有归隐的想法。选对12分,选对25分。多选,不给分。)

15. 【写法赏析】(6分)

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2)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6分。”2分,表现手法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题目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思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
小刘同学用10元钱购买两种不同的贺卡共8张,单价分别是1元
小刘同学用10元钱购买两种不同的贺卡共8张,单价分别是1元与2元.设1元的贺卡为张,2元的贺卡为张,那么所适合的一个方程组是(    ) A.     
图是某大洋的洋流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试题。 符合图
图是某大洋的洋流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试题。 符合图中洋流运动规律的是 ①北半球中高纬环流    ②北半球低纬环流 ③南半球中低纬环流   
下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
下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
22.下面是关于“生活的平衡”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
22.下面是关于“生活的平衡”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横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0字。 所谓生活的
化简(ab+b2)÷的结果是( ) A.           B.      
化简(ab+b2)÷的结果是( ) A.           B.          C.         D.
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受光强度的限制
下图表示使用显微镜操作时的三个步骤,其操作的顺序是1  
下图表示使用显微镜操作时的三个步骤,其操作的顺序是1                  2                 3A.1→2→3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