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罗强的《爱在清明上河图》一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上初中了,一如既往的倔强,青春的印记越发明显,稀薄而淡绒的胡须告诉我,他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
他的父亲觉得他叛逆,什么事,都要反其道而为,爱好摇滚、明星,衣服穿得花里胡哨,沉湎于电脑中的游戏世界。父亲还从儿子的身上发现了淡淡的烟味,好几次老师打来电话批评,斥责儿子不可教。
我不这么认为,从他小时候把我钓的鱼放回河里,说“鱼的妈妈会想它”开始,我就固执地相信他的善良。这一观念的坚持,直到今天,哪怕他调皮,不听话,让我流泪,我还是愿意相信,他只是青春期贪玩而已,本性里,仍然是一个好孩子。
最近一段时间,他有些暴躁,前些天,因为睡觉太晚的小事,还与父亲吵了一架。看着这两个气得筋青面红的男人,我茫然不知所措,转过头才想起:果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啊,连争执起来,都一个样。
吃晚饭的时候,说到了他最近弹琴的事。打小,他就喜欢弹钢琴,我帮他报了培训班,买了琴,陪着他练习,听那些美妙的音乐,是我一直认为最幸福的事情,五六年都这么坚持了下来。可如今,他却因为电脑游戏放弃了坚持,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平心静气地和他讨论,跟他谈毅力,谈坚持……
埋头吃饭的他有些不耐烦,我啰嗦了许久,也不见他回话,也许是我的语言过于苍白。猛然想起了本地报纸上的一件事,一个残疾人,用几年的时间绣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卖了高昂的价格,媒体也做了宣传报道。
我只想用这件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告诉他毅力的重要性,没有想到的是,他终于打破沉默,冷不丁地将了我一军:“你说做事要有毅力,那你毅力一次给我看看,绣幅《清明上河图》?”
我承认自己的性格还是过于冲动,哪怕已是如此年纪,看着他眼神的不屑,我一发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回击:“如果我绣出《清明上河图》,你就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给我看?”
他点头答应了,可能觉得我完成不了如此浩大的工程。
当快递员把材料送到我面前的时候,尽管心里早有准备,我还是惊呆了:底布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光丝线的颜色就多达87种,装在半米多高的纸箱里;而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有55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和驴等牲畜共50多匹,车、轿和大小船只各有20多处,房屋、桥梁和城楼等特色迥异。所有的细节,都和那幅画一模一样,一个人物都不少,我至少要绣上几百万针。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会给他做出榜样。
每天晚上,他练琴、做作业,我绣《清明上河图》。好几次看到他不相信的眼神,我不理会,既然语言让他不相信,我还能说什么呢?继续我的事吧,事实会证明一切。
他有想玩电脑的时候,我会扬扬手中的活,停顿几秒,他看看我,转身拿起作业本。他的生日,晚餐后,想跟同学出去玩,我没说话,走向十字绣,他把同学送出了门。我的生日,他父亲劝我休息一天,我拒绝了,因为我不想看到他有一丝的怀疑。
半年过去了,我很累。有几次,我正绣着的时候,他端了红糖水放到我身边。我活动手腕,端起来放到嘴边,很香,很甜。
也许,这便是幸福的味道。
随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跑到我跟前,让我停止绣图。我不解地看着他,他说:我明白了,别绣了,你这样一直绣下去,会伤眼睛和身体的。
我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能因为他的进步,而违背当初的诺言。除了毅力之外,我还想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一个道理: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
他居然落泪了。我确定,那是泪水,好多年没见到了。更奇怪的是,我也流泪了,还特别开心。
40个月之后,他上了高中二年级,懂事了许多,成绩也挺不错。
40个月之后,找不到绣花的材料了,仔细一看,我居然完成了这件《清明上河图》,看到成品,我不敢相信。拿到商店去装裱,店主激动又奇怪地看了半天,最后,开价25万元要买,可我没同意。这也许是个天价,但跟他比起来,什么都不是了,我要挂起来,让他一直看得到。
他的父亲为我跟他举办了一个晚宴,庆祝我的成功和他的进步。破例,今天我允许他喝了一点点红酒,他抬起酒杯,望着我说:妈妈,这3年,你辛苦了。他的父亲补充了一句:你妈一直都辛苦。
烛光下,我的眼眶里,湿湿的,是爱,是幸福。
(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3期,有删减)
1.在我绣《清明上河图》前后,儿子对我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完成下列感情脉络图。
— 驯 服 — — 感动流泪 — 感激
2. “他的父亲为我跟他举办了一个晚宴,庆祝我的成功和他的进步。”句中“我的成功”“他的进步”分别指什么?
我的成功:
他的成功:
3.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 我活动手腕,端起来放到嘴边,很香,很甜。
(2) 仔细一看,我居然完成了这件《清明上河图》。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背向着父亲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有改动)
本文和上面的链接材料都以歌颂母爱为主题,有人认为可以删除其中有关父亲的文字,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爱在清明上河图》:
《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