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下图回答(1)—(5)题
(1)A地和B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2000~4000m B.1000~3000m C.3000~5000m D.4000~6000m
(2)请描述当地的地形特征:
(3)C地拥有迄今为止,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名称是 。
(4)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在B地发生8.0级地震,伴随着大地震,为什么B地还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试分析影响D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6)1726年,雍正皇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进行了“改土归流。”什么是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对四川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

(7)近代的四川(包括重庆)地区,也曾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在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涉及了四川地区?该条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胡主席强调,要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尊重规律,贯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争取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要坚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毫不松懈地安排好群众基本生活,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
材料四:胡主席强调,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8)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9)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1)D
(2)西(北)部高原山地、地形崎岖;东(南)部地形平坦
(3)都江堰
(4)地质构造不稳,地质灾害多发,山体破碎;地形崎岖,山体陡峭;人类对山坡植被的破坏。(降水变率大)
(5)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成都平原上,地形平坦;河流流经,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政府所在地,为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较好。(答案中必须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不能四个采分点都是自然或都是人文;但是每个采分点中答出1—2个因素即可,如最后一个采分点,只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较好中一个方面即可)
(6)改土归流指的是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四川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四川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7)《马关条约》,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四川内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8)①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这是由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决定的;
③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如此重视灾区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
④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⑤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9)①立足当前,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争取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等,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按客观规律办事等哲学道理。
②分类指导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
③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等,体现了立足全局、搞好局部以及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哲理。
④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体现了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哲理。
⑤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使之转化为……强大力量,体现了正确、先进的意识(认识或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