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最后的士大夫,最后的豪杰(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最后的士大夫,最后的豪杰(节选)

——纪念李慎之先生逝世一周年

许纪霖

慎之先生过世一年了。他的死,就象他的一生,轰轰烈烈,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凡事件中人,必是某种精神的象征。李慎之,这位叱咤风云的思想老人,究竟象征着什么?

一年来,关于他的争论,不绝于耳。不少人将李慎之看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传人,甚至有“梁启超——胡适——顾准——李慎之”的自由主义道统之说。李慎之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为大家所公认,但自由主义是否有道统,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李慎之生前倒不大愿意自称“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1999年秋天他在香港访问,应邀到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演讲,那年我在那里工作,参与接待。有听众问他,他当场断然否认。至少在公众场合,他是不太愿被简单地化约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根据许多人的回忆,李慎之生前很喜欢自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士大夫与自由主义,假如按照过去的传统/现代的二元思维,简直是对立的存在。哪种形象更接近李慎之呢?

死去的人物,最悲哀的命运,莫过于被某种意识形态谱系脸谱化或符号化。我猜想,智慧过人的李慎之之所以自称不无“落伍”的“士大夫”,而非时髦的“自由主义”,可能意识到生后某种宿命。自由主义固然是其最后决断的政治理想,但并非其人格的象征。李慎之在精神上所担当的,乃是从春秋战国孔孟夫子开始,为历代儒家仁人志士所发扬广大的士大夫传统。

中国的士大夫精神,突出表现在天下兴亡的忧患意识、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先秦以降的中国历史,漫漫两三千年,基本上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社会。其间,虽然屡受昏君、宦官、朋党和愚民的戕害,以道自任的士大夫们始终是历史舞台的中心人物,或喜或悲,或歌或泣,担当的是朝代的命运、天下的责任。到晚清民初,这些士大夫摇身一变为现代知识分子,但纵然西装革履,依然包裹着一颗士大夫的灵魂。鲁迅、胡适、陈独秀、陈寅恪----,无不如此。不过,时光到了二十世纪之末,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工商社会的崛起、意识形态的消解和知识分子的学院化、专业化,士大夫作为一个精神性群体,终于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时间终结了。当满街人群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当一代俗儒著书立说,全为稻粱时,李慎之在苍茫暮色之中,发出了兀鹰般的绝唱。那个渐渐远去的中国士大夫身影,显得是那样的空旷、孤独和绝望。

 

在谈到李慎之的时候,我们要记住的,在所有其他的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意味着什么?每当我听到一些学生,发誓要在毕业之前,像考一张剑桥证书那样,解决“入党问题”的时候,我就为共产党被逐利之徒侵蚀而感叹。党世俗化了,世俗得失去了理想。而当年李慎之们加入共产党的时候,注入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一腔豪情。从“五四”第一代老共产党人,到“一二九”运动出身的青年干部,其实都是一批充满士大夫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是他们撑起了这个党的魅力和光芒。李慎之在怀念匡亚明先生的时候说:

我一向以为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除了客观环境与政治路线的原因不说,有一点是因为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大多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们的骨子里都秉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他们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民吾胞也,物吾与也”的襟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气节;立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样,才能使他们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李慎之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人,即使后来“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女”,他也不悔初衷。1998年,我出差北京,到他府上拜访。我们谈到了革命,谈到了年青时代的选择。我过去有一个误解,以为当年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成绩平平的“愤青”。李慎之对我的无知简直有点愤怒:“哪里!当年”一二九“运动中走在最前面的,都是学校里成绩最优秀、在同学中最有威望的。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都去抱三青团的大腿了!”我问他:“假如时光倒退六十年,您还会坚持您原来的选择吗?”他垂下目光,沉思片刻,声音低沉地回答:“当时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要抗日,国民党不抗日,共产党要抗日;要民主,国民党搞专制,共产党反专制。我们是带着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奔向共产党的。只要你当年内心还有一点热血、一点良知,你就不会选择走另一条路。”

是的,当年的宝塔山下、黄河之滨,云集的是像李慎之这样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青年,是那一代士大夫中的热血精英。他们为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而来,充满着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烈士情怀。李慎之将这些共产党人称为“老派共产党员”。好一个老派!老派共产党员,就是中共党内的理想主义者,以弘道为己任的二十世纪士大夫。

新派共产党员,为利禄而投党,党只是他们升官发财的工具;而老派共产党员,一生恨爱,统统融化于间,他们对党之荣辱、理想之执着,难以为后人所理喻。那是用青春的热血和一生的苦恋所凝聚起来的情感,是容不得任何人去亵渎和颠覆的。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没有这样的刻骨铭心,也就没有晚年的李慎之。

(选自2004年4月号《二十一世纪》)

 

12. 文章说“到晚清民初,这些士大夫摇身一变为现代知识分子,但纵然西装革履,依然包裹着一颗士大夫的灵魂”,请概述“士大夫的灵魂”的要义。(4分)

13.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5分)

14.作者说李慎之是“最后的士大夫”,又说他“首先是共产党人”;这身份界定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

12.士大夫的灵魂,就是士大夫的精神;其要义有三:天下兴亡的忧患意识,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13.在人们都在追逐私利,尤其连知识分子也为世俗功利而斯文扫地的现实中,李慎之先生越到晚年越表现出中国士大夫的情怀,他就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这句话表达作者对李先生的无限缅怀之情,也表现对日益世俗功利化的现实社会不满与忧虑。

14.不矛盾。因为,当年他正是带着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奔向共产党的,这其中的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追求公平自由的理想主义和积极投入革命的道德实践,都于中国士大夫精神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作为老派共产党员把一生恨爱都融入对党的荣辱、理想的执着中,这是那些只为利禄而投党的新派共产党员不可同日而语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要点及评分说明:一是能说出“灵魂”的本体,1分;二是说明三个要义。每点3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要点及评分说明: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句的意思,3分;二是能分析句子的思想情感,2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要点及评分说明:一是揭示其投奔共产党所表现的精神与士大夫一致性,二是要说明老派共产党员与新派共产党员的本质差别。每点3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Not all memories are sweet. Some people spend all 36 lives trying to forget bad
Not all memories are sweet. Some people spend all 36 lives trying to forget bad experiences. Now American researchers are developing a pill,     37     will help people forget bad memories. Th
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按适当比列加入某人的尿液中,加热后
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按适当比列加入某人的尿液中,加热后,如果观察到砖红色沉淀出现,则此人尿液中含有     A.食醋          B.食盐    
以下四组向量中,互相平行的是(      ).    (1) ,;   
以下四组向量中,互相平行的是(      ).    (1) ,;       (2) ,;   (3),;   (4), A. (1) (2)        B. (2) (3)       C.  (2) (4)        D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点F在BC的延长线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点F在BC的延长线上,DE∥BC,∠A=46°,∠1=52°,则∠2=       度.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统一的,表现在( ) ①它们都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三个分别带有正电、负电和不带电的相等质量的颗粒,从水
三个分别带有正电、负电和不带电的相等质量的颗粒,从水平放置的平行带电金属板左侧以相同速度v0垂直电场线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分别落在带正电荷
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α的斜面体置于固定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
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α的斜面体置于固定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B之间,斜面体恰好与物体A、B接触,一质量为m的物体C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此时斜
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

最新题目